棉铃虫又称钻心虫或青虫,是黄秋葵的主要害虫,低龄幼虫取食叶片,造成孔洞。3龄后幼虫钻入蒴果内取食种子,造成蒴果脱落或腐烂,对黄秋葵产量和品质的危害极大。除危害黄秋葵以外,棉铃虫还危害烟草、棉花、向日葵、小麦、豌豆和辣椒等多种作物。 棉铃虫形态特征 1、成虫:雌蛾呈黄褐色,雄蛾呈灰褐色或灰绿色,复眼呈暗绿色。前翅中央有褐色圆形纹和肾状纹各1个,外缘有7个小黑点,后翅黄灰色,中部有1个月牙形黑斑,外缘有1条褐色宽带。 2、卵:半球形,初产时乳白色,后变成浅红色。 3、幼虫:分6龄,体上有5条背线,背中线为明显双线。体色多变,一般1~2龄为黄白色,3龄为浅褐色,4龄为黄褐色,4~6龄为绿色、浅青色、黄绿色或褐色。 4、蛹:纺锤形,开始为绿色,后变为褐色,腹部末端有短刺1对。 棉铃虫发生规律 棉铃虫在湖南每年发生4~5代。各代成虫盛发和产卵盛期:越冬代为4月下旬~5月上旬,第1代为6月中、下旬,第2代为7月中、下旬,第3代为8月中、下旬,第4代为9月中、下旬。各代幼虫发生盛期:第1代为5月中、下旬~6月上旬,第2代为6月中、下旬~7月上旬,第3代为7月中、下旬~8月上旬,第4代为8月中、下旬~9月上旬,第5代为9月中、下旬~10月上旬。成虫夜出活动,对黑光灯有较强的趋性,羽化后取食花蜜,以补充营养。成虫产卵期为5~6天,最长达10多天。卵散产,一头雌蛾一生可产卵1000多粒,多产在黄秋葵嫩叶正面和嫩头及花蕾的苞叶上。初孵幼虫先吃掉卵壳,然后取食嫩尖及嫩尖上的小叶,造成不规则的小孔和缺刻。6龄幼虫主要为害叶片和花。花受害时,花蕊被吃光,留下花冠(花的组成部分之一,由若干花瓣组成);幼果受害后,失去商品价值。幼虫有转株为害和互相残食的习性,老熟后入土3~4cm做土室化蛹。在冬季对田地翻耕或深中耕,可使越冬蛹大量死亡。 4月低温多雨,可造成棉铃虫越冬蛹大量死亡,第1代虫体发生量就会小。7~9月雨水多的年份,有利于第3?4代成虫羽化和产卵,往往危害较严重。但成虫产卵期如果遇暴雨,因暴雨对虫卵有冲刷作用,可减少田间虫量。棉花与黄秋葵混种区,棉铃虫危害发生严重;长势好、种植早的黄秋葵田,第2代棉铃虫发生早,卵量多,危害重;秋种的黄秋葵,第4?5代幼虫量多,危害重。 黄秋葵棉铃虫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由于棉铃虫成虫具有趋光性,可利用灭虫灯进行诱杀。 化学防治。在卵孵化盛期,亩用15%茚虫威悬浮剂20ml,或用45%甲维·虱螨脲水分散粒剂30~40g,或用60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20~40ml对水,或用25%灭幼脲悬浮剂1500倍液均匀喷雾,每次间隔5~7天,连续施药2~3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