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耕就是在株、行之间进行表面松土,切断土壤的毛细管,使地下水无法上升。传统农业生产上中耕主要是防除农田杂草,现在利用化学除草剂灭草,既省工又节本,但有些农户误以为草已除掉,就不要中耕了。其实,化学除草代替不了中耕。中耕不仅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质,增加土壤的透气性,而且改善土壤的生物学性质和化学性质,可调节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对于有一定株行距、生长期较长的黄秋葵来说,是一项很重要的田间管理措施。 给黄秋葵中耕、培土的作用 1、增加土壤通气性: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不断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使土壤含氧量不断减少。中耕松土后,大气中的氧不断进入土层,二氧化碳不断从土层中排出,改善根系的供氧状况,保证根系生理的正常进行。 2、增加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土壤中的有机质和矿物质养分,都必须经过土壤微生物的分解后,才能被农作物吸收利用。中耕松土后为微生物繁殖创造了条件,据测定其中好气性微生物要增多20~30倍,因而有利于养分的转化,使土壤中的有效养分显著增加,例如硝酸态氮一般要增加一倍,速效性磷要增加两倍多,代换性钾要增加50%。 3、调节土壤水分含量:干旱时中耕,能切断土壤表层的毛细管,减少土壤水分向土表运送,减少蒸发散失,起到抗旱保墒的作用。多雨时中耕,表土疏松后含水量由于蒸发而迅速减少,有利于生长发根。 4、提高土壤温度:中耕松土能使土壤疏松,尤其对黏重紧实的土壤进行中耕,效果更为明显。 5、抑制徒长:农作物营养生长过旺时,深中耕可切断部分根系,控制吸收养分抑制徒长。 中耕往往与除草、清沟、培土等田间作业合在一起操作,解决杂草与蔬菜争光、争肥、争水的矛盾,减少以杂草为中间寄主的病虫危害。对株型较大的黄秋葵进行中耕培土护根,可以扩大根群,增强吸收和抗风能力。中耕的深度在靠近植株边要浅一些,远离植株的行间可深一些;在苗期宜浅以免伤根,中后期可加深以促进根系发育;灌溉或降水以后中耕,有利水分蒸发,提高土温。定植后如遇早春地温偏低,土壤偏湿,一般多行深中耕,以创造松、暖的土壤条件,促进生根发棵,提早结果;干旱季节则行浅中耕以防旱保墒,降低地温,保护根系。 黄秋葵移栽定植后,一般每10~15天中耕除草1次,到封行时为止。开花结果初期植株生长加速,每次追肥灌水后应结合中耕进行松土,防止土壤板结,以利根系生长;同时,结合清沟进行培土护根,预防田间渍水和雨季发生倒伏。黄秋葵根深株稳,一般不存在倒伏问题,但在东南沿海地区,入夏以后暴雨和台风频繁,也有倒伏和折断的危险。春夏季节杂草滋生较快,应及时除草,以防止发生草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