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方气温急剧下降,由于受到特殊天气的影响,北方很多地区种植的小麦都出现了纹枯病,这种情况是怎么回事吗?小麦纹枯病会有什么症状出现呢?又该怎么样防治呢?下面就让耕种帮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受前期极端低温天气影响,小麦抗逆性、抗病性下降,纹枯病侵染发生几率进一步增大,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预测,今年小麦纹枯病发生1.1亿亩,其中湖北东部和江汉平原、安徽和江苏的淮北和沿淮、沿江麦区,以及河南偏重发生,江淮、黄淮、华北的其他麦区中等发生。 小麦纹枯病是我国麦区常发病害。小麦受纹枯菌侵染后,在各生育阶段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一般可造成减产10%左右,严重达40%以上。因此适期开展防控尤为重要,以确保小麦增产丰收。 近期小麦纹枯病发病症状 纹枯病属于土传性病害,在小麦各生育期均有发生。 烂芽 在小麦出苗期芽鞘变褐,然后麦芽枯死腐烂,不能出土。 病苗死苗 多发生在小麦3-4叶期,初期第一个叶鞘上呈现中央灰白、边缘褐色的云纹病斑,后因抽不出新叶而导致死苗。 花秆烂茎 返青拔节后,基部叶鞘产生中部灰白色、边缘浅褐色的病斑,多个病斑相连接,形成云纹状的花秆。湿度大时,病叶鞘内侧及茎秆上可见蛛丝状白色的菌丝体,以及黄褐色的菌核。 倒伏 由于茎部发病严重、腐烂,后期极易造成倒伏。 枯株白穗 后期发病严重的主茎和大分蘖常抽不出穗,形成“枯孕穗”;有的虽能够抽穗,但结实减少,籽粒秕瘦,形成“枯白穗”。 近期小麦纹枯病病原及发病规律 属担子菌亚门禾谷丝核菌CAG-1等为主的优势菌丝融合群。病菌以菌丝或菌核在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播种后温湿度调节适宜时开始侵染为害。 小麦纹枯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病原菌主要以菌核、菌丝体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中越冬,作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带有病残体和病土的未腐熟的有机肥也可以传病。此外,农事操作也可传播。一般冬前高温多雨有利于发病。 冬小麦纹枯病田间发病有两个高峰期: 冬前秋苗期 土壤中越夏后的病菌侵染幼苗,在三叶期前后始见病斑,整个冬前分蘖期内病株率一般在10%以下,早播田块有些可达10%-20%。侵染部位以接触土壤的叶鞘为主,病症发生在土面附近或略高于土面,冬前这部分病株是后期形成白穗的主要来源。 春季小麦的返青拔节期 一般在2月下旬至4月上旬。随着气温逐渐回升,病菌开始大量侵染,病部产生的菌丝向周围蔓延扩展引起再侵染。4月上中旬至5月上旬,随着植株拔节、基部节间的伸长,及病菌的传播蔓延,病部向上发展、由表及里侵染茎秆,严重度增加。高峰期在拔节后期至孕穗期。 近期小麦纹枯病防治措施 应采取农业措施与化防相结合的综防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其为害。 选用抗病、耐病品种 施肥 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增施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配合施用氮、磷、钾肥。不要偏施、施氮肥,可改痒土壤理化性状和小麦根际微生物生态环境,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抗病力。 适期播种 避免早播,适当降低播种量。及时清除田间杂草。雨后及时排水。 药剂防治 1.播种前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2%的33%三唑酮加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用种子重量0.03%-0.04%的15%三唑醇粉剂。 2.翌年春季冬、春小麦拔节期,亩用有效成分井冈霉素10克,或井冈·蜡芽菌26克,或烯唑醇7.5克,或苯甲·丙环唑6-9克、或丙环唑10克。选择上午有露水时施药,适当增加用水量,使药液能流到麦株基部。重病区首次施药后10天左右再防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