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烂皮病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对杨属和柳、榆等树种损害极大。该病是埋伏侵染性病害。当涌现干旱、水涝、日灼、冻害等恶劣条件,以及苗木移植或强度修剪后不易恢复树木生机时,病害便迅速发生,轻者影响树木生长,涌现放叶晚、叶片变小、枯枝、枯干等病状,重者造成树木成片死亡。 病害症状 病害发生在杨树、柳树等枝干皮部。病初,皮部涌现不规矩隆起,触之较软,剥皮则有淡淡酒精味。隆起斑块渐渐失水,随之干缩下陷,甚至产生龟裂。剥皮观看时,可见皮下形成层糜烂,木质部外表涌现褐色区。病皮不断扩展,以春、秋两季扩展速度最快,纵向发展较横向快。在下陷的病皮上,涌现密集的小黑丘疹状物,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座。 遇雨或湿渡过大时,由黑点顶端挤出乳白色浆状物,并逐步变为桔黄色,即病菌的孢子角。孢子角边挤边干,形成细长的卷须。分生孢子器座有时呈同心环状排列。干后病皮极易剥离,可见皮层糜烂成乱麻样的纤维丝条。若病皮环干一周时,自此以上的枝干,便干涸形成枯枝。 小枝发病时无显然溃疡斑,在粗皮部分发病时也无显然的溃疡斑,也无卷须状孢子角,但有琥珀色的分生孢子块。 发病规律 病菌在病皮中连年存活生长,4月形成分生孢子,5月产生量最多。分生孢子角在雨后或湿润气象下更多,借雨水溶开孢子角后,孢子借风、雨、昆虫、鸟类传播,从无伤的死皮侵入定居潜育。在北方地区自3月中旬开端发病,5月是病害盛发期,7月病势缓和,9月停滞发展。 杨树烂皮病与冻害、日灼伤、虫害、盐害、旱害有正相关性,在树种方面,银白杨、胡杨最抗病,小叶杨、加杨、钻天杨次之,青杨类最易感病。 栽植用苗木过大、移植时根系受伤,移植次数过多,假植太久的大苗或幼树,在移植后不易恢复生机,因此易病。在城乡绿化树木上,因整枝技巧不佳、修剪过强、机械损害多时,均有利于发病。在防护林和片林中,迎风面因常受风沙攻击,也易发病。因为密渡过小或整枝过多,受光量过大发生日灼伤时,也易发病。 防治办法 1、维持树木生长茂盛是防治本病的主要道路。栽植时要选择适宜的泥土条件,选择抗冻、抗虫、抗日灼的树种和品种,保护根系。栽植后加强抚育管理,防治蛀干害虫,合理整枝并不留残桩,保护伤口。初冬树干要涂白,以防冻害和日灼。成林后要改良林分卫生情况,消除瘦弱枝条及全株。防护林应设计营建半透风式结构,迎风侧应栽小灌木。 2、化学防治时可选用10%碱水、2%康复剂843、10%双效灵、松焦油柴油、10%碳酸钠液、多菌灵、托布津、石硫合剂,但以双效灵为优选药剂。因为用该剂效果好、成本低、药源充分、易推广、无药害,用法以涂干和喷干为好。使用以上几种药剂,在涂药后5天,如在病斑周围再涂50—1ooppm赤霉素,可促使产生愈合组织,病斑不易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