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油玉米加工榨油,一般包括胚的分离和胚的榨油两个过程。 胚的分离方法:玉米胚的分离主要有干法脱皮提胚制粉和湿磨法提胚制粉。干法脱皮提胚制粉即原料不经浸水处理直接脱皮提胚制粉,一般籽粒水分含量在18%左右时可采用,但加工损失较大;湿磨法提胚制粉法,是籽粒经浸泡处理后再脱皮提胚制粉,其生产工艺流程是浸泡:精选后的籽粒先用二氧化硫溶液浸泡40-60小时。浸泡桶一般用直径5-6米,高12-15米的不锈钢桶。破碎与胚的分离:浸泡后的玉米粒已经软化,各组织成分之间疏松,经磨或破碎机的破碎,再经胚分离槽加水,使胚浮在水面,分离出胚。利用胚分离槽是我国的传统工艺,但分离率最高仅有85%,分离效率低,目前国外和我国较大的加工厂都使用旋流器进行分离,胚分离率可达到95%以上。 玉米胚榨油及精炼玉米油工艺:采用压榨法制油,尤其需注意玉米胚入榨前的各个关键处理环节和在压榨过程中的油路疏通及毛油回收,可有效地提高粮油比值。生产出的毛油,含有一定量的饱和脂肪酸、脂类、蜡质和胆固醇等物质,以及非甘油脂类的杂质如游离脂肪酸、磷脂、色素及少量的蛋白质胶体物质。另外还含有一定色素。因此要得到精炼的玉米油,还必须经过脱腊、脱酸、脱色和脱臭等工艺处理。 玉米毛油中有两大类色素:一是自然色素,如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等物质,易为漂土吸附脱色。另一类是有机物分解产物形成的色素,呈棕色和褐色,不易为漂土吸附脱色。 它们常常呈正胶态分散于油中。有的色素虽在加工过程中被除去,但回升的幅度较大。加工制成玉米油一般需采用的脱色工艺是:一次漂土二次脱色效应的交叉脱色工艺;对于料胚处理不及时,制取油料颜色较深的毛油,脱色较困难,则可采用预脱色脱色工艺。经脱色的玉米油除其原有的玉米味外,还有在碱炼中带来的“皂”味、脱色中带来的“土腥”味,需经进一步脱臭处理使玉米油符合风味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