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种菜基本靠天吃饭,天晴下雨都有影响;现在浇水、施肥都是智能化,蔬菜自然产量高、品质好。”日前,南川区大观镇金龙村腾春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姜国强对笔者说道。
原标题:不靠天不靠地也能种菜? 南川这个智能化大棚了解一下!
据介绍,这个100多亩的蔬菜基地,通过智能化生产,每年可生产蔬菜200万斤,全部销往主城,年收入达400万元。
精准施肥
走进基地的蔬菜大棚内,笔者目之所及的都是青翠欲滴的蔬菜,以及长势良好的菜苗。
“如果没到采摘时间,我们整个基地只要一两个工人。”姜国强说,所有的管护措施都靠智能管理系统完成,水肥一体化设备通过输送泵将水肥送到大棚里,每一个滴管段都是按照蔬菜的窝距设计,让每一个孔正好对应每一株蔬菜的根部。也就是说,每一株蔬菜都能被滴灌覆盖,实现定量精准施肥。
除了水肥管理,基地还综合应用了丝瓜密植栽培、黄瓜嫁接高产连茬种植、酸化土壤改良技术示范与集成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以及蔬菜连作障碍防治等技术,初步形成绿色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集成。
遥控种菜
随后,姜国强带笔者走进基地的总控制室,这里的显示器上都是大棚内的实时画面。
他介绍说,大棚里安装了44个摄像头和探头,它们将几十个大棚的数据传输到总控制室。“这些探头可以将大棚温度、土壤湿度以及病虫害等信息汇集起来,进行数据处理,然后通过控制系统进行田间管理。”姜国强说,“即使我出门在外,也可以遥控种菜。”
他打开手机上的管理软件,调取了其中一个摄像头,用手指轻轻一点,这个摄像头就“听话”地转动起来,并实时显示有关数据。“你看,管理软件可以自动记录刚刚显示的数据,我和工作人员就能实时监测蔬菜的状态,及时调整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度等指标,实现远程管理。”姜国强说。
他说,这套系统更大的好处是,如果发现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将信息传输给农技人员进行“会诊”和远程指导。
效益倍增
姜国强说,以前按传统办法种菜,每年亩产量最多6000斤;实施智能化配方“给餐”后,亩产量翻番,而成本降低了至少30%。
南川区农委市级农艺师王峰对此解释说,这是因为智能化种菜,蔬菜的结果性更好,产量更高,同时减少了病虫害,因此蔬菜的商品性也就是常说的“卖相”好,得到客户认可,价格比普通蔬菜价格高许多,效益自然也跟着增加了。
信息来源:重庆日报农村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