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的栽培种植在我县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栽培方式和栽培设施也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更新和改进,逐步趋于合理化、科学化、集约化栽培生产。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工业化规模生产的进一步扩展,受国内、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近年来我县食用菌生产效益一路走低,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产成本逐年增加,首先是人工成本投入越来越大,工人工资不断提高,而蘑菇栽培本身就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从堆料、播种、覆土到采收、清洗、出售都需要耗费大量的劳动力才能完成,致使成本投入大大增加,也是效益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是原料成本投入也在逐年加大,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的不断推进,农作物秸秆大部分被切碎还田,蘑菇生产原料逐渐减少,价格越来越高,导致生产成本投入加大。二是产品销售大都以鲜销为主,销售价格受商贩和市场影响上下波动较大,造成生产效益不高,种植风险较大,严重挫伤菇农食用菌生产的积极性。针对我县食用菌生产上存在的这些问题,为了提高食用菌生产的经济效益,2010-2011年在借鉴福建等地成功生产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县食用菌生产的实际情况,在王集镇鑫盟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和爱园镇苏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示范利用金针菇菌渣进行蘑菇栽培,并与传统草料栽培方法进行了对比,在省工节本、提高产品产量和品质、增加栽培生产效益上取得了新的突破。现将具体种植过程介绍如下: 一、培养料的选择与准备 我县金针菇生产企业大都采用工厂化生产,年产金针菇2万余吨、金针菇菌渣3.5万多吨,且金针菇产品常年均衡上市。根据我县金针菇生产的实际,金针菇菌渣的选择应是生产结束无霉烂变质、无杂菌污染、无病虫危害的新鲜袋料,将其脱袋后进行晾晒,结合摊晒将其敲碎,晒干后装袋保存,防止雨淋变质。 金针菇菌渣培养料的备用量应根据实际栽培面积来确定,一般砖混结构立体菇棚栽培,每平方尺的菇床应准备金针菇菌渣干料1 -2公斤 ,具体应根据实际栽培面积和配方比例来确定。 二、培养料配方 利用金针菇菌渣进行蘑菇栽培的基本工艺流程为:培养料的选择与准备→培养料的堆置发酵→室内二次发酵→菌种播种→发菌期管理→覆土→调水出菇→出菇期管理→采收、销售→越冬期管理→春菇期管理。 根据蘑菇生产实际情况,培养料可选择“菌渣+稻草+牛粪+石灰+过磷酸钙+尿素+石膏”配方或者“菌渣+牛粪+石灰+过磷酸钙+尿素+石膏”配方,不使用稻麦草也可以直接堆料进行蘑菇栽培;实际栽培中建议在配方中加入适量的稻麦草,调整培养料的透气性和疏松度,以利于蘑菇栽培生产中保温保湿、增加子实体的呼吸作用、延缓出菇肥力供应、提高产品产量和效益。 具体生产配方如下: 配方一:金针菇菌渣40%、稻草30%、牛粪25%、石灰2%、尿素1%、过磷酸钙1.5%、石膏0.5%。 配方二:金针菇菌渣45%、牛粪40%、饼肥8%、复合肥3.5%、石灰3%、石膏0.5%。 三、培养料堆置与二次发酵 配方中的牛粪由于有病菌和害虫,在堆置前应进行杀虫灭菌处理,将牛粪加水预湿后,可用敌敌畏、三氯杀螨醇、甲醛兑水进行喷洒,边喷边拌,使药水与牛粪混拌均匀后,加盖塑料薄膜堆闷48-72小时,以杀灭其中的有害杂菌和害虫。 3.1室外建堆发酵 3.1.1 预湿。建堆前2-3天,先将稻麦草进行预湿,预湿时麦秸上要撒上石灰粉,因为石灰粉可以破坏秸秆表面的蜡质层,让秸秆吸足水分,以保证秸秆充分发酵。 3.1.2 建堆。建堆时先在最底层铺20-25厘米厚的秸秆,宽度以2 -2.5米 为宜,长度可根据堆料场地情况灵活掌握,上面加一层牛粪和金针菇菌渣,然后一层秸秆,一层牛粪、菌渣,边堆边调水,用水量下层宜少,向上逐层增加,高度以 1.5米 为宜,堆顶应做成龟背型,最顶层放牛粪,遇阴雨天加盖塑料薄膜。 培养料堆制时,要先堆稻麦草、牛粪、菌渣,石灰和石膏可分层加入,化学肥料在建堆时分层加入2/3,其余在第一次翻堆时再分层加入,化肥应上多下少,防止肥料下渗造成养分流失;堆料水分要掌握“一湿二调三不动”的原则:即草料一定要提前2-3天预湿透,建堆时草料要偏湿,第一次翻堆时将水分作适当调整,以后每次翻堆不在加水。 不使用稻麦草的培养料堆制,可将菌渣、牛粪经充分预湿后,把尿素、磷肥或者复合肥、石灰、石膏等辅料一次性加入,混合均匀进行建堆,堆型可堆成圆锥形或长堆型,利用机械操作,可节约大量的人工投入,而且堆料混合均匀,发酵腐熟程度好。 3.1.3 翻堆。培养料室外建堆发酵一般需翻堆四次,每次翻堆间隔时间为7天、5天、5天、4天,具体应根据培养料发酵腐熟程度而定。翻堆时应当注意的事项: 一是每次翻堆应按“生料放中间,熟料放两边;中间放两头,两头放中间”的原则进行,即将料堆的上、下及边料翻于中间,同时将中部料放在上、下及边料,以保证堆料腐熟均匀、充分。 二是第一次翻堆时应将尿素、磷肥、复合肥、石膏等辅料全部混合均匀分层加入;石灰应筛成细粉,在第三次翻堆时分层均匀加入。 三是最后一次翻堆时可用甲醛、敌敌畏和三氯杀螨醇兑水800-1000倍,用喷雾器在翻堆时分层均匀喷雾,并用塑料薄膜密闭覆盖,以中和培养料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氨味和杀灭培养料中的害虫。 使用菌渣和牛粪的培养料在建堆后5-6天即可进行翻堆,翻堆时将培养料的内外互换,上下对调,并根据料的干湿程度进行适当调水,使培养料的含水量在65%左右,以保证培养料发酵腐熟均匀、充分。 3.2室内二次发酵 室外建堆发酵经3-4次翻堆后,培养料颜色呈深褐色 、无臭味、 无氨气、有料香、有白色放线菌菌落,麦秸平扁柔软易折断,粪草混合均匀,松散,细碎,无结块,有一定松紧度和弹性,含水量65-68%,即:用手紧握料,指缝间有水欲滴而不下,或仅能滴下一滴水来,PH要求7.5-8;若培养料PH值低于7.5-8,可在最后一次翻料时加入少量生石灰调整酸碱度,如果培养料PH值超过8.5,可用少量甲醛在翻料时进行喷洒中和。 培养料进棚前一周,应对菇房和床架进行消毒,可用敌敌畏、硫磺、甲醛和杀螨剂进行兑水喷雾或熏蒸消毒,杀灭菇房内的杂菌和害虫。方法是先在室内地面上撒一层石灰粉,再用清水把地面喷湿,然后用 20克 /立方米的硫磺粉熏蒸,把硫磺粉放在开始燃着的炉火上,慢慢燃烧,关闭一切门?p窗和通气孔,密闭消毒熏蒸蒸24小时;或者每 100立方米 空间,用甲醛 500克 加5倍水盛于容器,置于炉火上,加热挥发密闭熏蒸24小时;菇房密闭条件差的,可用波尔多液或500倍的多菌灵溶液,全面喷洒消毒。 室外堆料发酵最后一次翻堆后2-3天当料温升至70 -75℃ 时,应及时将培养料趁热移进菇房,把培养料摊放在菇床的上、中层,中间凸起呈垄状,每栋棚室应在一天内将料上齐,封闭门?p窗和通气孔,由于培养料发酵而自身产生的热量可使菇房内的温度在3-5小时升高达到 45℃ 以上,此时可用蒸汽锅炉或煤炉加温。 室内二次发酵是夺取蘑菇高产的关键,时间需要5-6天,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3.2.1 升温阶段:用蒸汽锅炉或煤炉加温使培养料温度迅速升至60 -62℃ ,保持8-10小时,可以有效地对菇房和培养料进行杀虫灭菌。 3.2.2 保温阶段:熄灭部分炉子,将培养料温度降至50 -55℃ ,维持3-4天。这段时间是后发酵的主要阶段,培养料中的有益微生物大量繁殖,可有效促进培养料中养分的转化,有利于日后蘑菇菌丝对养分的吸收。在此期间也应随时注意菇房适当通风换气,以保证整个后发酵期间培养料内有充足的空气,防止培养料厌氧发酵。 3.2.3 降温阶段:将料温逐渐降至45 -50℃ ,保持12小时,当料温降至 45℃ 以下时,打开门窗使料温迅速下降,室内二次发酵全过程结束。 室内二次发酵成功的标准是:大量的白色高温放线菌遍及整个料层,料层深咖啡色,无氨臭气、有料香味、草有弹性、有光泽,一拉即断。 不使用稻麦草的菌渣、牛粪培养料在室外发酵两次翻堆后,即可进料进行二次发酵,室外发酵好的培养料,含水量以63-65%、酸碱度以7.5-8为宜,如果含水量不足、酸碱度偏低,可在第二次翻堆时用石灰水进行调整,如果酸碱度超过8.5,可用1%的甲醛溶液在翻料时进行喷洒中和。 进料也应选择晴好天气趁热将培养料移进菇棚内的菇床上,整栋棚室的培养料应在一天内全部上齐,进料前就要把门?p窗和通气孔封闭,只留一个门作为进料通道,料上齐后迅速整理床面,保持料面平整,料厚以18 -22厘米 为宜,中间略凸起呈龟背型,整理完成后将通道门封闭,菇房内由于培养料发酵而产生的热量在3-5小时温度升高到45 -50℃ 以上,随后菇房温度不断升高,8-10小时后菇房温度可达 65℃ ,此时应密切注意菇房温度,如果超过 65℃ ,应开启最上层部分通气孔进行散热降温,使菇房温度稳定在62 -65℃ 保持10-12小时后开窗通风降温,使菇房温度稳定在52 -55℃ 的范围内保持2-3天,使培养料内的养分得到有效转化、有益的微生物得到大量繁殖,为今后培养发菌和出菇奠定基础。 利用金针菇菌渣进行蘑菇栽培,在二次发酵阶段选择晴好天气趁热将培养料集中移入菇房,经实践示范证明,利用培养料发酵过程中自身产生的热量在菇房内可以完成培养料的室内二次发酵,采用此种技术措施,在培养料二次发酵过程中可节约大量的人工和煤炭等成本投入,切实提高蘑菇栽培的经济效益。据初步测算,一个标准的砖混结构立体栽培棚室,利用金针菇菌渣进行蘑菇栽培,在培养料室外堆制和室内二次发酵过程中,与其他常规草料栽培相比,在人工和煤炭等成本投入上可节约资金3000元以上,不仅提高了蘑菇生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提高了金针菇菌渣的利用效率,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四、播种发菌 菇房内培养料温度稳定在 28℃ 以下,干湿度?p酸碱度合适的情况下即可进行播种。播种前要进行整料,拣去较大的牛粪和杂物,做到粪草均匀,厚度以20 -25厘米 为宜,料面平整,中间略高;整料后如果氨气过重,不宜立即播种,可用广范试纸浸中性清水后置于料面测试,如试纸变蓝,说明氨气含量过多,应加强通风,驱除氨气,如果氨气仍然较重,可喷洒1-2%的甲醛溶液再翻一次料。 4.1菌种播种。播前将所有播种用具、容器、菌种外壁用0.1%高锰酸钾溶液擦洗消毒,将瓶壁轻轻敲破,去除瓶肩部老化菌基和玻璃,谷粒菌种放入盆中,用消毒过的干净手搓散菌种。 每平方米用500毫升菌种1.5-2瓶,适当增加播种量可增强菌种发菌优势。先将用量的2/3均匀撒在料面上,用手抖动料面,使菌种下沉3 -5厘米 ,再把剩余的菌种撒在料面上,用木板轻轻拍平即可。播种结束,把菇房地面、走道彻底清扫一次,保证菇房清洁,然后在菇房地面、走道泼浇一次新石灰水消毒,既可抑制杂菌害虫发生,又可以提高空气温度,促进菌丝早生快发。 4.2播后发菌。播种后至复土前这段时间重点是促进菌丝生长,防止杂菌发生,主要是控制好温湿度和适当的通风换气。播种完毕后,三天内一般不需要通风,三天后微通风,菇房湿度控制在22 -26℃ ,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75-85%。发菌期间,夜间前后通“过堂风”,通风应由少到多,逐渐加大,阴、雨天多通风,后期加大通风,使料面干燥,促使菌丝往料内中下部生长;若料面过干,可适当喷1%的石灰水补湿,无特殊情况,播种后至覆土前,不要在料面喷水。如发现料面有毛霉或石膏霉等杂菌时,可用磷肥面覆盖,以防扩大传染;注意防治螨类、红蜘蛛,可用磷化铝熏棚,对蟋蟀、蝼蛄等,可用炒麦麸拌农药预防危害;对菌蝇、菌蚊,可用布条沾敌敌畏挂于棚内见光处防治。一般15-20天左右,当菌丝生长到培养料的三分之二处时,即可进行覆土。 五、菇床覆土 覆土是蘑菇栽培中的一项关键措施,土壤质地不好、消毒灭菌不彻底、覆土方式不得当,覆土水分调节不适合,都会影响蘑菇的产量和品质。 5.1覆土材料的准备:良好的覆土材料应具备中壤质地、团粒结构好、持水性能强、土壤肥力中等,且无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有毒物质和杂菌污染。 稻田土是普遍采用的覆土材料,稻田土为水田耕作土壤,长时间灌溉淹水,好气杂菌基数小,土壤质地和结构较好,适合蘑菇的生长需要;无污染的河泥土、经沤制的草塘泥也是理想的覆土材料。 稻田土一般选取15 -20厘米 耕作层以下的土壤,取土后要对覆土材料进行一段时间的暴晒,可杀灭土壤中的部分杂菌和害虫,晒干敲碎后建堆消毒,保持土粒直径1 -3厘米 ,过大的土块要剔除。 5.2覆土材料的消毒 覆土中病原菌较多,如果消毒不好,极易造成疣疱霉等杂菌和其他病害浸染和发生。 5.2.1 化学消毒法:常用甲醛消毒法,把40%的甲醛兑水配成300倍的溶液,在建堆时均匀喷洒在土粒上,再用农膜覆盖堆闷2-3天,打开农膜让甲醛散发掉,即可进行上床覆土;覆土材料上床前,最好用敌敌畏、三氯杀螨醇等杀虫剂喷洒土粒预防虫害。 5.2.2 物理消毒法:常用蒸汽消毒法,用农膜密封土堆,堆底留有通气道,用蒸汽发生炉通入蒸汽,将温度升至 70℃ ,保持2-3个小时,也可达到覆土材料消毒灭菌的效果。 5.3覆土前菇床培养料的检查 检查病虫害:覆土前应先检查床面是否有病虫害,可用敌敌畏、多菌灵等药剂兑水进行喷洒预防和杀灭料内病虫害。 检查培养料湿度:一般表面料在发菌期水分散失较多,料面偏干,需要在覆土前进行适当调湿,可结合病虫害预防喷雾调水,有利菌丝向料面生长。 5.4覆土 覆土时,先把料面喷湿,并喷一次杀虫农药,然后进行覆土,一般采用复混覆土,即不分大小,不过筛,打碎后拌入1%石灰粉或浇入适量石灰水拌匀,调整覆土材料酸碱度为7.5-8、含水量达65%左右为宜,待土粒表面晾干后即可覆土,如果覆土材料土质差,可拌入部分发酵腐熟的牛粪或经石灰水消毒的谷壳更好,以提高土层养分及增加透气性,覆土层厚度以3 -3.5厘米 为宜。 5.5覆土后管理 覆土后3-4天用轻喷勤喷方法调湿覆土层,调水原则是先湿后干,可用2%石灰水反复调喷至土层底部粗土无白心,面土捏得扁、搓得圆,但不粘手为宜,每次喷水后,应打开门窗大通风数小时或一个晚上,然后减少通风,保持菇房温度22-26度、空气相对湿度85-90%, 5-7天菌丝即可爬上土层,停水几天后视土层水分、菇房湿度及天气情况等,可适度轻喷,保持土层稍湿润即可,以控温保湿、培育土层菌丝为主,菌丝未发好前不宜喷重水。 六、出菇期管理 蘑菇栽培的出菇期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水分管理、通风换气、采收、菇床整理、追肥等,其中水分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6.1水分管理。菇床调水的原则是:保持菇房空气相对湿度85-90%, 18℃ 以上谨慎用水,高于20度避免向菇床喷水,喷水时严防水分渗入到料内,喷水后应加强通风,严禁喷关门水。调水的时间和用水量应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看菇调水,菇多多调水,菇少少调水,重水轻调,干湿相间;看天调水,天气干燥时多调水,阴雨天可少调水或不调水;看土喷水,防止表面覆土偏干,以补足土层湿度为好。 6.1.1 喷“结菇水”。覆土调水后的通风同样由少到多,覆土后15-20天,当菌丝爬到覆土层的三分之二时,应加大通风,控制菌丝生长,防止菌丝冒面,使其横向健壮生长,使毛状菌丝连成线状菌丝横躺在土层中,当土缝中出现线状菌丝开始扭结成米粒大小的原基,此时应结合菇房通风,适时喷“结菇水”,一般每天喷水一次,每次每平方米用水量1公斤左右,连续喷2-3天,促进子实体迅速形成,调水以土层吸足水分不漏料为准,土层未湿透,说明水量不足,土层有水渗入基料,说明用水过多,可能会对以后的出菇产生不利影响;具体用量应根据覆土材料的土质?p厚薄、菌丝的强弱、菇房的保湿条件结合气候情况,决定喷水的时间?p次数和数量,喷水的原则是轻喷勤喷,标准是土粒以手指能掐扁,不粉碎,不粘手为合适,喷水后大通风2天,然后减少通风,促使菌丝向上生长,为以后持续出菇作好准备。 6.1.2 喷“出菇水”。当床面普遍看到蘑菇子实体原基长到绿豆大小时,生长加快,需大量水分,要及时喷1-2次 “出菇水”。出菇水要重,一般每天喷水一次,每次每平方米用水1-1.5公斤,调至床面土层亮晶晶,3-4小时内吸不干为准,促使子实体迅速出土长大;此时已有菇蕾现出,注意水温要尽量与棚温相近,不可使温差过大,有菇蕾的地方应采用多次少量的喷法,但总量要足,仍应注意土层中不要有水渗入基料,每次喷水量应根据床面子实体多少而定,菇多则多喷,菇少则少喷;喷水时间是在喷结菇水后的4-6天进行,喷水后,还要通风几小时,然后要逐步减少菇房的通风量,增加菇房湿度,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90%左右。当大批子实体黄豆粒大小时,可再喷1次“保菇水”,每平方米用水0.5-0.8公斤,以保证出菇高峰有充足水分供应。 6.1.3 喷“维持水”。秋季气候干燥,菇床蒸发量大,应经常向菇房内空间和墙壁喷“维持水”,以维持菇房空间相对湿度,满足菇蕾的生长发育需要,喷水的时间最好在早我温度较低时进行,喷水量每平方米控制在0.5-1公斤,在空间来回喷洒,通风较好的菇房午后再喷一次,每次喷水后开门通风30分钟;喷水次数及用水量应根据菇房温度、通风等情况灵活掌握,与保持菇棚湿度相结合,保持菇房内空气湿度在90%左右,床面覆土基本湿润,但在通风孔、近门口处有发白现象均属正常。 6.1.4 喷“转潮水”。每潮菇采菇完毕,要立即清理床面死菇、剔除老菇根后,减少喷水量2-4天后逐渐加大喷水量,使下潮菇尽快得到水份而转潮,每天喷水一次,连续喷2-3天,用水量一般为每次每平方米0.8-1公斤;随后喷维持水,直至下潮菇蕾形成再喷出菇水和保菇水。 出菇期的水分管理应根据生产实际灵活掌握,喷水的主要目的是补充复土层的水分含量和菇房内的相对湿度,以满足蘑菇子实体的生长需求,因此耕种帮建议在阴雨?p湿?p闷的天气,菇房的空气温度已经满足要求,就不必天天喷水,以免造成更高的空气湿度,引起杂菌滋生、产生病斑菇和死菇,晴冷干燥的天气要采取少量多次的喷水方法,并适当减少通风,以保持菇房的湿度。 6.2通风管理。蘑菇子实体的生长过程,需要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培养料的分解还会产生很多废气,因此耕种帮建议出菇期间必须保持菇房内空气新鲜,注意通风换气,保持相对的空气流通,避免封闭状态,否则容易产生“气害”和“病害”;通风要考虑到保持菇房内小气候的相对稳定:秋菇前期菌丝生长旺盛,出菇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需要加强通风,保持菇房内空气新鲜;但此时期气温较高,又需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当气温高于 18℃ 时,菇房通风主要在早晚或夜间进行,无风时,南北门窗可同时打开,有风时,只开背风窗,阴雨天可日夜通风;秋菇后期,出菇少,气温低,可适当减少通风,当气温低于 12℃ 时,通风宜在中午进行,能适当提高菇房的温度;冬季气温低,菇房要做好保温工作,同时要有一定的时间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一般每天中午开南面门窗2-3小时,天暖无风时,南北窗可同时打开,气温特别低时,可间隔2-3天通风一次,保持室温在 4℃ 以上,必要时将门窗漏风处堵上,使室温不低于 0℃ ;秋菇结束后,从培养料反面普遍打洞,增加料内空气,散发有害气体,以利菌丝的生长;春季气温较低时,通风在中午气温较高时进行,以利提高菇房温度,4-5月份气温升高,宜早、晚和夜间通风。菇房通风换气的原则是:在保证菇房适宜温湿度的情况下,排除有害气体,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创造适宜于蘑菇子实体生长的环境条件,有风时开背风窗,无风时南北窗可全开,阴雨天宜日夜开窗,平时可结合每次调水后进行大通风。通风速度应缓慢,经验判断方法:可向床面上喷一口烟,能在20秒内消失,这样的空气循环速度比较合适。 蘑菇子实体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6 -18℃ ,如遇高温应加强通风降温,以免高温闷棚,造成大批死菇,可晚间多通风,利用昼夜温差调节菇房温度,也可用遮阳网降温;气温低时,白天多通风;阴雨天,昼夜通风。由于蘑菇为恒温结实性,昼夜温差超过 8℃ 就会影响蘑菇的产量,在出菇期应充分结合喷水和通风换气进行菇房温度的调控,防止菇房发生急剧的温差变化,给蘑菇生产造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6.3病虫害防治。出菇期间,床面有菇禁止使用任何农药。当菇房内温度高于 17℃ ,很容易遭受病虫侵害,因此必须调控好温、湿、气等环境条件,防止高温高湿及闷热状态出现;门窗装纱网防止虫害侵入,当出现虫害时,用适当方式诱杀;当出现病害时,轻微者局部清除用药防治;普遍严重者,则应将子实体全部清除,针对病情用药防治。当气温低于 17℃ ,病虫危害相应大大地减轻。 根据我地多年生产情况,在蘑菇栽培上,疣孢霉、病毒病、鬼伞、菇蚊、菇蝇和螨虫等病虫危害较为常见,采用及时、有效地防治方法和措施,把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控制到最低水平,以保证蘑菇生产取得高产高效。 6.3.1 疣孢霉 菇体被疣孢霉浸染后出现畸形,菇柄膨大、菇盖变小,并附有白色绒毛状菌丝,以后变成褐色,产生褐色病斑。所有的蘑菇菌株都易感染疣孢霉病菌,老菇房的层架、地面、墙面的空隙等地都能隐藏大量的病菌孢子,当新料进房,温湿度适宜时,孢子萌发,形成新的污染源。因此耕种帮建议及时清除废料、冲刷菇房,密闭薰蒸、干燥通风都是很有必要的消毒程序。薰蒸药剂可用于甲醛和高锰酸钾薰蒸。 疣孢霉主要来自于土壤,因此清除土壤中的病原菌是防治疣孢霉的最有效措施。在取土时要注意土壤的无污染性,选择表土层 30公分 以下的土,将土壤摊开,表面撒上石灰并及时翻晒;在覆土前10天左右将覆土材料用菇丰1000倍加菇净2000倍或高效氯氰菊酯800倍喷雾至半潮时闷堆5-7天即可使用。 在出菇前期和菇蕾发生期,注意检查菇床面上的菌丝。若有发现疣孢霉菌开始为害,要及时用药防治。可在用药前一天停止浇水,并在为害处撒上食盐,再用菇丰1000倍,每平方米1 -2公斤 药液喷雾,喷后停止浇水一天,相隔4-5天后再喷一次,或在采菇后施用,连用3-4次,每次可选用不同的药剂,如多菌灵、施保功或代森锰锌,可有效防控病害的发生发展;另外适当降低温度和湿度,减少温差,也能有效减少疣孢霉的发生和降低危害程度。 疣孢霉的危害一旦发生,应做到:①立即停止浇水,加大通风量,降低菇房温度和湿度;②立即挖掉病菇、菌丝块和周围的覆土,并且撒上石灰集中销毁,防止再次感染;③换上新土后,在原发病部位均匀喷洒福尔马林、多菌灵等高效杀菌剂,严重时菇房内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1小时,通风2-3天,待床面干燥后再喷药。 6.3.2 蘑菇病毒病 蘑菇病毒病发生普遍,对产量影响较大,危害严重,受害程度与感染期有关。受病毒病危害的子实体最明显的症状是菌柄伸长,菌盖很小,有的甚至菌盖直径还低于菌柄,菌盖薄而平展,早开伞;发病的蘑菇菌柄上经常出现褐色斑或条纹状斑。 防治方法和措施:①培育、使用无病毒菌种。②播种后用地膜或旧报纸覆盖床面,以防带毒孢子降落在培养料中,并定期用0.5%甲醛溶液喷洒床面,直至覆土时为止。③菇房使用前要彻底消毒,生产结束后及时清除废料,床架及用具要用消毒液浸泡、洗刷晒干,并用1%碳酸钠加2%五氯酚钠混合液涂刷,再用5%甲醛溶液喷洒菇房墙壁、地面及菇床,或用硫磺进行熏蒸。 6.3.3 鬼伞菌 鬼伞菌又名野蘑菇,主要产生于温度过高的培养料中,在堆制培养料时,首先选择无霉变的原料,同时调整好碳氮比,避免含氮量过高,当培养料中有氨味或氨味过重时,要用甲醛进行处理;其次在发菌阶段切记不要使料温过高,避免病菌的产生。如果菇床上已经出现鬼伞菌,应立即拔除干净,随后通风降温,待菇房温度下降后,病菌便自行消失。 6.3.4 螨虫 在蘑菇发菌过程中,若发生螨虫危害,通常造成菌丝退化,绒毛状菌丝减少,菌丝表层有粉红色或白色的亮点,子实体出现孔洞、腐烂、秃根,幼菇萎缩等现象,从而造成菇体营养无法输送而萎缩死亡。 防治的方法措施:①二次发酵要彻底,确保培养料的质量;②杜绝使用带螨菌种;③发菌和出菇期培养料中的虫口密度达到防治指标时须及时用药防治:若菇房密封条件好,可用磷化铝熏蒸,每立方米菇房用3片,密闭菇房48小时;若菇房密封性差、虫口密度大,应采用药剂喷雾防治,可用阿维菌素、三氯杀螨醇或菇净兑水喷雾;在覆土期发现螨虫.可在覆土后结合调水,在水中加入药剂进行除螨,在菇采净后施用,间隔4-5天后,重施一次,一般喷施3次,基本可减少螨虫的危害影响,达到正常出菇。 6.3.5 菇蚊 主要是幼虫取食菌丝,幼虫多在土层有菌丝的地方取食菌丝和原基,并从幼菇的基部钻入菇体。随着菇体的生长,菇盖和菇柄内形成许多孔洞,严重影响了菇体的产量和质量。 防治的方法措施:①及时清除废料,减少虫源;②覆土拌药,减少发菌期虫源,当发菌期发现有成虫活动,就要在料面覆盖物上喷施敌敌畏或菇净,以减少成虫飞入量,覆土时拌入1000倍的菇净药液,能有效杀死料中的幼虫。 ③出菇期发现幼虫为害,应及时摘除可收的菇体,待菇床土面较干时,用500-1000倍的菇净或1000-2000倍的敌杀死、氯氰菊酯进行喷雾,成、幼虫兼治。 ④春菇期应将菇净与浇春菇水结合在一起,多次喷施,以确保春菇安全。 6.3.6 蘑菇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蘑菇病虫害综合防治就是运用农业、物理、化学、生物等措施,将蘑菇病虫害控制在最低水平,以保证蘑菇优质高产。 菌种。选用高产、优质、抗病虫害能力强、抗逆性强的菌株。随意引种没经过审定的菌株,极易传播病虫危害,特别是蘑菇病毒病的危害;生产上宜选用具有适宜菌龄、生活力强、不带病虫害、外观色泽洁白的优质菌种。 做好培养料的发酵及覆土消毒工作。培养料成分配比适当,酸碱度及含水量适宜,且发酵得好,既有利于菌丝生长,使菌丝体生长健壮,增强自身抵抗病虫、杂菌能力,同时培养料经过发酵可杀死料中的绝大部分病菌孢子和虫卵,减少病虫危害来源;覆土也是传播病虫害的主要媒介,消毒覆土是预防许多病虫害的关键措施,覆土材料一般应选取地表 15厘米 以下的土,备土后应在烈日下暴晒至干燥状态,使用前用1‰的甲醛溶液均匀调水,再用1%的敌敌畏喷洒到覆土中,调水后用薄膜覆盖一天,再摊开晾晒1-2天,待甲醛挥发后使用。 做好菇房的清洁卫生工作。菇房在使用前除了做好常规清洁卫生外,还应进行一次全面消毒杀虫工作:①菇房内床架喷一次波尔多液或漂白粉液;②墙壁、地面、床架及周围空间用1‰多菌灵加0.5%敌敌畏喷雾;③整个菇房按每立方米10毫升甲醛、 2克 高锰酸钾的量熏蒸12小时;④菇房的门窗装上纱门、纱窗,以防害虫飞入。 做好蘑菇栽培的管理工作。①根据气候条件适时播种;②蘑菇栽培过程中要经常检查床面,发现有病虫出现或有异常气味要及时处理;③做好菇房保温工作,避免高温和冻害;④加强菇房水分管理,根据栽培情况,使菇房保持适宜的湿度,出菇时,喷水应细,不宜打大水。⑤注意菇房通风透气;⑥菇房要保持清洁,摘除的病菇及受污染的培养料要及时处理,不宜留在菇房内。 采用适当的化学防治措施。①在菇床覆土后,土面及周围空间喷1‰的甲醛溶液或多菌灵液可有效防治多种病害发生;②每隔一个月在菇房喷一次1‰的甲醛溶液或多菌灵液。③发现病虫需要用药时,使用的农药、用药量及用药时间要适当,以避免发生药害,造成蘑菇污染或人畜中毒等不良后果;④发现鼠害及时用药或捕捉。 6.4菇床整理。每次采收以后,菇床上遗留下的死菇、老菇根要及时清除干净,因老根已失去吸收养分和出菇能力,占据位置会使下面的菌丝生长受到影响,妨碍出菇,如果时间长腐烂后,还容易引起病虫害。在第一批菇和第二、三批菇采收后,剔除老菌丝尤为重要。清除老菇根、死菇后要把采菇时带走的泥土,用湿润的细土重新补平,保持原来的厚度。清除老菇根时不能大挑大翻,以免损伤菌丝,应使用镊子挑选。冬季停产期间,应进行一次全面的清除老菇根、松土和补土工作。若培养料内菌丝旺盛,土层菌丝板结,应先将细土轻轻刮到一旁,逐一松动粗土,拣去发黄的老菇根和死菇,然后把细土盖上铺平,土层不厚的,可补加新细土;如料内菌丝一般,土层菌丝也未板结的菇床,只需进行松土,用镊子或小刀轻轻挑动细土,将细土缝内或粗土间的老菇根、死菇清除,喷一次石灰水或营养液,10天左右再补一层新的细土;如料内菌丝生长较差或有少数霉菌的菇床,只需在料的反面用木棒或竹竿向料内戳洞,并使土层有所松动,以改善料内和土层中的通气状况,促进菌丝生长,抑制杂菌生长。 6.5追肥。 蘑菇生长发育需要不断地从培养料中吸收营养,在出菇盛期,需肥量大,若料内营养供应不上易出现菇柄细长、薄皮开伞菇,生育后期料内营养不足时,产菇量少、菇小、薄皮菇多,严重影响蘑菇的产量和质量;在子实体生长时,某些微量元素的供给也非常重要,如果缺少微量元素,会影响菇体生长的生理活动,适时补充适量的微量元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追肥一般掌握在每批菇结束后,下批菇长至黄豆大时喷施为适宜,不能盲目追肥,温度18℃以上不宜追肥,每平方米每次用量约0.5公斤,可施磷酸二氢钾、硫酸镁、葡萄糖等速效性肥,使用浓度为5‰左右。 生产实践中蘑菇追肥常用的肥水有:①菇根水:将鲜蘑菇根5 -10公斤 冲洗干净后切碎,加清水10 -15公斤 ,煮沸10-15分钟,过滤取汁,加水30-40公斤稀释后喷施;②培养料浸出液:培养料浸出液是蘑菇栽培中使用最普遍的追肥,取材方便,成本低,不产生副作用。将发酵后晒干的培养料捶碎,放入缸内,加10倍开水冲泡,搅拌后加盖闷闭,冷却后过滤取汁使用,喷雾时加1倍清水,床面经常使用这种液肥,能延长出菇高峰期,可使子实体肥厚,提高产量和品质;③鲜豆浆汁:用黄豆1公斤浸水后磨成浆汁,过滤后加50千克水进行喷雾;④葡萄糖、尿素复合液:用1%的葡萄糖和0.1-0.2%尿素溶液,在采菇中后期施用,有较好的增产效果;⑤磷酸铵液肥:用磷酸二氢钾0.2公斤、碳酸氢铵 50克 ,加水15公斤配制成磷酸铵液肥,使用时加1倍清水进行喷洒;⑥蘑菇健壮素1号:比久0.5克、硫酸镁40克、硼酸10克、硫酸锌20克、尿素100克、维生素B1 100毫克,加水100公斤,可供300平方米菇床喷2-3次,对菌丝复壮具有良好的效果;⑦蘑菇健壮素2号:比久 1克 ,硫酸镁 50克 ,磷酸二氢钾 100克 ,维生素B1 100毫克,加水100公斤,对促进子实体形成和肥大有明显效果,使用方法和用量与1号相同;⑧快丰收:使用浓度以1:1000倍液的效果为好,可用于覆土的调节水,以及子实体长出后的保湿水,每5天施用一次,每平方米总用药量为0.5毫升,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6.6出菇中、后期管理 在出菇中、后期,由于出菇量逐渐减少,气温逐渐下降,水分蒸发量逐渐降低,所以调水量和调水次数也相应减少;调水、通气、控温等管理要求与出菇前期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前期菇管理一般在晚间即气温较低时段进行操作,中午温度高时不操作,而后期菇管理一般在白天操作;中、后期明显出现床面无菇落潮间歇,主要是做好养菌管理工作,出菇落潮后,及时整理床面,拣除死亡小菇蕾,清理老化根状菌索,挑剔老菇根,再用湿细土补平床面;保持菇房内空气新鲜,并做好保温工作,让蘑菇菌丝有一个休生养息复壮的时间;同时要做好菇床施肥、病虫害防治和覆土层pH值调节工作。 七、越冬管理 当菇房温度自然降到10℃以下,秋菇基本结束,即进入蘑菇越冬期;菇房温度降到5℃以下,菌丝进入休眠期,及时做好菇房越冬期管理,可为春菇打下良好的基础; 7.1清理料面。在秋菇采收结束后,应及时清理菇床,剔除床面死菇、老菌块及干瘪发黄的老菌丝,然后补上一层潮细土,避免滋生杂菌,又可起到保温保湿的作用,同时还应堵塞鼠洞,防止鼠害。 7.2通风保温。秋菇经过长时间的保湿催菇,菇房湿度大,培养料及覆土含水量较高,不利菌丝恢复生长;为此,料面清理结束后,应将菇房门窗打开,进行通风,并在料面上用尖木棍打洞,以排出料内水分和废气,促进菌丝恢复生长;晴天中午室外温度高于菇房温度时,开南北窗通风,平时开南面窗通风,注意保持菇房温度在3 -4℃ 以上,避免低温结冰,冻伤菌丝,确保菌丝安全越冬,为春菇高产打下基础。 7.3补充营养 培养料经秋季大量产菇,营养消耗较大,pH值也降低较多,应结合通风、补水进行调节酸碱度和补充营养,以增加土层菌丝的营养,追肥液可用,0.1%-0.2%尿素液、磷酸二氢钾溶液喷施菇床,或追施“蘑菇健壮素1号”,并用细土覆盖露出床面的菌丝体,以防寒流冻伤菌丝。 7.5水分管理。菇房越冬每隔10-15天,适当对土层进行喷水,喷水宜在外界气温比菇房温度高的情况下进行,喷水可用井水或 20℃ 左右的温水,每次每平方米喷0.6 -1.2千克 ,气温在 0℃ 以下不能喷水,结合调水可喷0.5%-1%的石灰澄清水或1%碳酸钙液,调整覆土的酸碱度为7-7.5。 八、春菇管理 春季气候变化很大,气温忽高忽低,要特别加强管理工作,以免造成菌丝萎缩、死菇和虫害的发生;次年3月中旬以后,气温回升,蘑菇又进入了春季出菇阶段。加强春菇管理,可使产量达到全年的30%。 8.1水分管理。春菇出菇水的调节一般可在3月中旬开始调水。春菇调水总的原则是“3月稳,4月准,5月狠”。3月份调水时可先喷pH值为8~9的石灰清水3~4次,增加土层的碱性。每隔1~2天喷水1次,每次喷水 230克 /平方米,使细土能捏得扁,搓得碎,土层含水量达18%。春菇调水前期气温在 15℃ 下,可结合调水喷施葡萄糖、2号健壮素等营养液,增加菌丝活力。出菇前5~7天,还应喷施菇净1000倍防治越冬期的害虫。4月份,气温逐渐升高,蘑菇大批出土,这时需增加水量,要达到秋菇旺产期相同的土层湿度。一般每天喷230~ 360克 /平方米,保持细土搓得圆,捏扁有裂口。5月份气温较高,常在 25℃ 以上,床面耗水量多,此时土层湿度调到比秋菇旺产期还要大些,每天喷水450 -700克 /平方米,使细土稍粘手,促使能结菇的土层菌丝加速结菇。出菇期间要菇房空间经常进行喷雾,增加空气相对湿度。 8.2通风管理。气温低时,应在中午进行通风,若天气晴暖,气温在 18℃ 左右,可打开全部通风口通风1-2小时。低温时减少通风,注意菇房保温。当气温在 23℃ 以上时,早上开窗降温并通风,使土面偏干一点,防止菌丝徒长,床面停止喷水,空中不再喷雾。当温度低于 22℃ 时,可适当喷水降温争取再出一潮菇。 8.3虫害预防。温度高,虫害重。4月份应把通风口钉上纱窗,防止害虫飞入。若室内有害虫飞动,向空中喷溴氢菊类药物,也可在门口挂敌敌畏浸过的帘子。 |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种地网|手机版|茶叶知识|肥料价格|农药价格| 耕种帮种植网 ( 桂ICP备14001967号 )
GMT+8, 2024-11-23 03:13 , Processed in 0.929970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