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害园林植物的地老虎有小地老虎俗称黑蚕、地蚕、切根虫、夜益虫。属鳞翅目,夜蛾科。全国分布,以降雨多,气候湿润的长江流域发生严重。北方地区只在低温地,雨水多的年份发生重。其食性很杂。可为害杨、柳和雪松等100多种园林植物,是苗木、花卉、果树和草坪为害较大的害虫。轻者造成缺苗断垄,重者则毁种重播,有的还可爬至苗木上咬食嫩茎和幼芽。还有大地、区发生严重。黄地老虎分布于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河北、辽宁和四川等地,以气候干燥、雨量稀少的地区发生严重。 形态特征 小地老虎成虫体长为20毫米左右,翅展为50毫米左右,体深灰褐色。前翅面上的环状纹、肾形斑和剑形纹均为黑色,明显易见。基线和内横线均为波浪形黑色双线。后翅灰白色,前缘、顶角和缘线褐色,翅脉深褐色,外缘线黑褐色。卵扁圆形,卵表有网纹,初产为白色,幼虫孵前为灰褐色。幼虫老熟时体长为50毫米左右,体灰褐至黑褐色,体表粗糙,密布黑色粒点。背中线明显,臀板黄褐色。蛹褐色,腹尾臀刺1对。 大地老虎成虫体长约25毫米,翅展为50毫米左右,体黑褐色。前翅灰褐色,翅前缘黑色,翅面上有黑色条纹,环纹和肾形斑明显,有黑边。后翅暗褐色,外缘线较暗。卵半圆形,浅黄色。幼虫老熟时体长为56毫米左右,黄褐色。扁圆筒形,体表多皱纹,背线不明显,臀板深褐色。 黄地老虎成虫体长为18毫米左右,翅展为42毫米左右,体灰黄褐色。前翅灰褐色,翅面上有褐色双线,剑纹小,有黑褐色边。环斑纹有黑边,中央为黑褐色点斑。肾形斑棕褐色或黑色。后翅白色半透明,翅脉清晰褐色。幼虫老熟时体长约40毫米,土黄色。背中线与气门线浅褐色,体两侧有黄褐色斑,臀板中央有黄色纵纹。蛹黄褐色,第五至七腹节背面前缘密布刻点。 生活习性 小地老虎在长江流域一年发生4-5代,以蛹或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成虫白天潜伏于隐蔽处,黄昏后开始活动。成虫飞翔力强,对带有酸甜发酵物质及枯萎的桐树叶具有很强的趋性。卵多产在低矮叶密的杂草丛上,以靠近地表的叶子上最多,卵呈块状,卵期为5天左右。幼虫共6龄。3龄前幼虫多在杂草和花木幼苗上群居为害,3龄后幼虫分散为害,以清晨露水多时为害最重,5龄幼虫进入暴食期,为害性更大。土壤湿润的地区为害严重,干旱地区为害轻。两广、福建地区一年发生6-7代,华北地区一年发生3代。河北地区幼虫为害期分别发生在5-6月、8月、9-10月,以第1代幼虫为害严重,常常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大地老虎一年发生1代,以3龄幼虫潜伏于表土层及杂草丛中越冬。翌年3月份越冬幼虫开始活动,白天隐蔽在阴处,夜间取食幼苗根茎,造成大量幼苗死亡。5-6月以老熟幼虫开始夏眠,夏眠后即在土室内化蛹,蛹期为30天左右。10月中、下旬成虫羽化,成虫白天潜伏在枯叶或杂草间,夜间活动,对糖、醋、酒液有趋性,而趋光性不强。产卵于土层中或靠近地面的叶片上,卵期约12天。幼虫共7龄。10月下旬幼虫孵化,秋季为害不久于11月随着气温变化,幼龄幼虫入土越冬。其幼虫抗寒能力很强。 黄地老虎在新疆北部地区一年发生2代,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一年发生2-3代,华东、华中地区一年发生4代,以蛹和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此虫与小地老虎生活习性相似。 综合防治 诱杀成虫 用黑光灯诱杀成虫;或用糖醋酒液诱杀成虫。 保护和利用天敌 如食虫益鸟、步行虫、蟾蜍、小茧蜂、姬蜂、寄生蝇和菌类等。 消灭虫源 杂草是地老虎产卵场所及幼龄幼虫的食料,清除杂草和杂物,可大量降低虫口密度。 药剂防治 用5%西维因或10%巴丹粉剂进行土壤处理。幼虫期喷施20%卫士高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防治。3龄幼虫前群集在杂草和幼苗上,抗药力低,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