蛞蝓俗称“鼻涕虫”,是一种软体动物,在我国多省市均有分布,在京郊保护地内阴暗潮湿、多腐殖质处常有发生,是一种食性复杂和食量较大的有害动物。 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 常见蛞蝓外表看起来像没壳的蜗牛,体表湿润有黏液,成虫体伸直时体长30—60mm,体宽4—6mm;内壳长4mm,宽2.3mm。长梭型,柔软、光滑而无外壳,体表暗黑色、暗灰色、黄白色或灰红色。触角2对,暗黑色,下边一对短,约1mm,称前触角,有感觉作用;上边一对长约4mm,称后触角,端部具眼。卵椭圆形,韧而富有弹性,直径2—2.5mm。白色透明可见卵核,近孵化时色变深。幼虫初孵幼虫体长2—2.5mm,淡褐色;体形同成体。 蛞蝓以成虫体或幼体在作物根部湿土下越冬。5-7月在田间大量活 动为害,入夏气温升高,活动减弱,秋季气候凉爽后,又活动为害。野蛞蝓怕光,强光下2-3小时即死亡,因此均夜间活动,从傍晚开始出动,晚上10-11时达高峰,清晨之前又陆续潜入土中或隐蔽处。耐饥力强,在食物缺乏或不良条件下能不吃不动。阴暗潮湿的环境易于大发生,当气温11.5-18.5℃,土壤含水量为20-30%时,对其生长发育最为有利。 危害特点: 蛞蝓主要为害各种蔬菜及其他作物,取食蔬菜叶成孔洞,尤以幼苗、嫩叶受害较重,或食其果实,其分泌物污染果实,严重影响商品价值。因其食量较大,一夜就可把整株蔬菜小苗吃光。蛞蝓爬过时,在植株叶片会留下光亮的透明黏液线条痕迹。由于蛞蝓体表分泌的黏液能抵御药物进入,常规杀虫剂对它无防治作用。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采取清洁田园、铲除杂草、及时中耕、排干积水、耕翻晒地等田间措施,降低土壤湿度,造成对其不利的田间环境条件;采用地膜覆盖栽培,避免蛞蝓爬到地面上;铲除田间杂草,减少蛞蝓的食物来源;清除保护地内的垃圾、砖头、瓦片等物,避免蛞蝓躲藏 人工诱杀:利用蛞蝓对甜、香、腥气味有趋性这一特点,在保护地内栽苗前,可用新鲜的杂草、菜叶等有气味食物堆放在田间诱集,天亮前集中人工捕捉;在蔬菜生长期间,一旦发现害虫,可利用其在浇水后、晚间、阴天爬出取食活动的习性,人工诱杀。 化学防治:可在田间施用6%四聚乙醛颗粒剂,用药时应注意选择在蛞蝓活动旺盛时期用药,每亩地使用药剂500克,均匀撒施或拌细土撒施于地表或作物根系周围,施药后不要在田间内踩踏,不宜浇水,药粒被冲入水中会影响药效,需补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