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节安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简称 DPC 。为白色或淡黄色晶体或粉末,毒性极低,使用安全。国产缩节安为晶体粉末,含有效成分96%以上。缩节安易溶于水,将缩节安水溶液喷施到棉株上,可以被吸收进入体内,引起植株的形态和生理功能的变化,可以有效地控制棉株的纵向和横向生长,如使正在伸长的节变短,主茎和果枝顶芽的生长减弱,叶面积减小,叶绿素含量增加,光合能力加强,光合产物向生长势较强的生殖器官输送和分配,从而获得增加产量和改善纤维品质的效果。许多重点棉区采用缩节安对棉株进行化控,已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常规技术措施。 棉花使用缩节安能增产 喷洒抑制型生长调节剂后,植株生长点受到抑制,促使光合产物向生殖器官运转,有利于生殖生长。江苏省盐城市调查,梅雨初期喷洒矮壮素,7月8日调查,单株蕾花数13.6个,比对照增加2.9个;脱落率20%,比对照减少19.6%;单株成铃10.85个,比对照增加1.25个。其中,早铃8个,比对照增加2个;内围铃7.1个,比对照增1.5个。盛蕾、初花期喷洒抑制型生长调节剂,可控制主茎纵生长和果枝的横向生长,推迟封行期,达到"下封上不封,中间一条缝"的要求,有利群体光照条件的改善。据江苏省常熟市徐市镇和张家港市兆丰镇农科站试验,蕾期使用矮壮素比对照分别增产12.33%和9.33%~14.88%。常熟东张镇农科站试验,盛蕾期使用缩节安,比对照增产10.74%~14.36%。 在黄河流域棉区,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研究,合理的群体株型结构的特点是株矮、枝短、叶小、叶厚、铃大,株体矮化30%左右,群体密度可提高20%以上。增产机理表现为铃位内移效应、群体早发早熟效应、抗逆效应和产量结构效应。 化控技术的发展和地膜覆盖的大面积应用,使"矮、密、早"栽培技术体系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棉花的株高和株型得到有效的控制,种植密度合理增加,从而发挥密植后内围成铃率增加,结铃集中的优势,达到早熟增产的目的。"矮、密、早"综合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已在新疆普遍推广应用,一般陆地棉密度达0.8万~1.4万株/亩,采用全程化控技术,使株型矮化,增产效果明显。"矮、密、早"技术使棉花生产逐步走上了高产优质高效的发展轨道。 化控技术的迅速发展,从而对棉株生长发育能进行有效的调控,使棉花整枝技术得以简化,节省用工,有些整枝工序如打边心、抹赘芽等不需要进行。有的地方采取保留叶枝的做法,只进行叶枝和主茎的打顶。有的地方后期采用加大缩节安用量进行化学封顶,控制上部果枝不再伸长,抑制晚蕾的生长,可以起到去除无效花蕾的作用,促进早熟优质高产。特别是化学封顶技术大面积应用后深受棉农欢迎,不仅能控制上3台的果枝长度和赘芽发生、增加干物质积累、提高成铃率和铃重,而且能减少棉田打顶心、抹赘芽、打边心、去老叶的用工,节省劳力。同时,可减少无效花蕾,改善中下部通风透光条件,从而减少烂铃、增加铃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