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 【症状】 近年来该病在西北麦区,亦有日趋严重之势。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该发病时,叶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这些粉状物就是该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占,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靠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感病小麦叶片上,遇有温湿度条件适宜,病菌萌发长出芽管,芽管前端膨大形成附着胞和侵入线,穿透叶片角质层,侵入表皮细胞,形成初生吸器,并向寄主体外长出菌丝,后在菌丝丛中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随气流传播蔓延,进行多次再侵染。病菌在发育后期进行有性繁殖,在菌丛上形成闭囊壳。 该病菌可以分生孢子阶段在夏季气温较低地区的自生麦苗或夏上麦上侵染繁殖或以潜育状态渡过夏季,也可通过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干燥和低温条件下越夏。病菌越冬方式有两种,一是以分生孢子形态越冬,二是以菌线体潜伏在寄主组织内越冬。越冬病菌先侵染底部叶片呈水平方向扩展,后向中上部叶片发展,发病早期发病中心明显。冬麦区春季发病菌源主要来自当地。春麦区,除来自当地菌源外,还来自邻近发病早的地区。 该病发生适温15—20℃,低于10℃发病缓慢。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少雨地区当年雨多则病重,多雨地区如果雨日、雨量过多,病害反而减缓,因连续降雨冲刷掉表面分生孢子。 施氮过多,造成植株贪青、发病重。管理不当、水肥不足、土地干旱、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低、也易发生该病。此外密度大发病重。 【防治方法】 针对小麦白粉病要做到早发现、早挑治,控制病害的发生流行。对发病田块抓住时机喷药防治,提高生长速度,防止病害蔓延。对于白粉病,在拔节后期正是防治中心病株的关键时期,要趁大面积还没有发病,及时防治出现中心病株的点和片。在拔节后和扬花初期进行施药预防和防治。 1.农业防治:适量减少氮肥施用量预防生长旺,适量增施加肥提高抗病能力,地下水位高的田间要减少灌水次数和灌水量。 目前小麦白粉病已在小麦田发生。近两年表现新冬22号(奎冬5号)较其它新冬33号发病重。 2.小麦白粉病防治药剂和方法 小麦拔节期,当白粉病病叶率达到10%时进行喷药防治。常用药剂有三唑酮、烯唑醇、腈菌唑、丙环唑、氟环唑、戊唑醇、咪鲜胺、醚菌酯、烯肟菌胺等。严重发生田,应隔7~10天再喷1次。一般喷药1-2次。施药后3~6小时内遇雨,应在雨后及时补喷。要用足药液量,对准基部,均匀喷透,提高防治效果。 如果您有意见和建议请直接文后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