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白腐病又名褐腐病、水泡病,是蘑菇病害中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病害。对蘑菇生产威胁较大,不仅造成严重减产,而且对品质影响很大。 一、发病症状 蘑菇初发病时,在菌盖及菌柄的表面发生褐色的小瘤肿,可随着病情的发展,瘤肿逐步增多,严重时病部形成一层白色霉状物,受害严重的蘑菇开始长出来就呈畸形,成为一个不定型的白色团块,有的病菇菌柄极短极粗,菌盖呈畸形。受害蘑菇最后似失水状皱缩、软化、溃烂,病部流出褐色液体并散发出特殊的恶臭,完全失去食用价值。 二、发生规律 蘑菇白腐病原菌属半知菌亚门疣孢霉属真菌。病菌在21-28℃下可大量繁殖,生长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4.4。病菌初次侵染源来自覆盖土,染病蘑菇上病原孢子随气流传播;人工操作活动,如手、工具等接触病菇时都可引起传染,菇床覆土如水温超过17℃,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菇床在过分潮湿或通风不良的情况下,病害扩展蔓延非常迅速,往往能短时间内导致全床发病。 三、防治办法 1、及时清除病菇。菇床上发现病菇时,应立即将病菇连同菌丝体及10厘米深的培养料一起挖出烧毁,病穴用消毒土填平,减少再浸染病原。 2、降低菇房的温、湿度。在菇床温、湿度不影响蘑菇生长发育的条件下,应经常开窗通风,降低房内温、湿度,将房内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95%以下,温度保持在18℃以下。这样,既有利于蘑菇的生长,又不利于病菌的繁殖与侵染,能有效地减轻病害。 3、药剂防治。为预防病害的发生,本着"防重于治"的原则,在蘑菇出土前用1:2:230倍波尔多液均匀地喷洒盖土表面,也可按每10平方米的菇床用10克多菌灵或20克甲基托布津对水15千克喷洒菇床表面,能有效杀灭菇床表土病菌,大大降低病菌的感染率。 此外,在采取以上防治措施后,病害仍继续发展时,可把菇床上的覆土全部取出,换用无病土壤,重新覆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