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状 该病发生于结球莴苣的茎基部,或茎用莴笋的基部。染病部位多呈褐色水渍状腐烂农业技术,湿度大时,病部表面密生棉絮状白色菌丝体后形成菌核。菌核初为白色,后逐渐变成鼠粪状黑色颗粒状物。染病株叶片凋萎终致全株枯死。 二、病原 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deBary)称核盘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菌核由拟薄壁组织及疏丝组织结合形成,内部白色,表面黑色。菌核萌发后产生具柄子囊盘,袜呈乳白色小芽状,后展开成盘状,褐色或暗褐色。子囊棍棒状,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9—14(3—6)微米。菌核可不休眠,在吸足水分的情况下,5—20℃均可萌发,15℃最适。该菌除侵染莴苣外,还侵染白菜、萝卜、番茄、茄子、辣椒、马铃薯、黄瓜、菜豆、胡萝卜等。 三、传播途径 主要以菌核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潮湿土壤中存活1年左右。干燥土壤中存活3年以上,水中经一个月即腐烂融会贯通亡,菌核萌发后,产生子囊盘、子囊和子囊孢子,孢子成熟后借气流传播蔓延。初侵染系由子囊孢子萌发后产生芽管从衰老的或局部坏死的组织上侵入。当该菌获得更强的侵染能力后,直接侵害健康茎叶。在田间病、健叶经接触菌丝即传病。 四、发病条件 温度20℃,相对湿度高于85%发病重。湿度低于70%,病害明显减轻。此外,密度过大,通风透光条件差,或排水不良的低洼地块,或偏施氮肥,连作地发病重。 五、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经红叶莴笋、挂丝红、红皮圆叶等带红色的品种较抗病。 2、培育适龄壮苗,苗龄6—8片真叶为宜。 3、合理施肥,亩施有机肥3000—4000公斤,磷肥7.5—10公斤,钾肥10—15公斤,植株开盘后开始追肥,也可喷洒0.2—0.5%的复合肥或喷施植宝素6000倍液增加抗病力。 4、带土定植,提高盖膜质量,使膜紧贴地面,避免杂草滋生。 5、适期使用黑色地膜覆盖,将出土的子囊盘阻断在膜下,使其得不到充足的散射光,大部分不能完成其发育过程,大幅度减少初侵染机率。及时摘除病叶或拔除病株深埋,并与化学防治相结合,但在高温期要注意防止地膜吸热灼苗,必要时可在膜上撒一层细土,或浇水降温,或推迟植期免高温为害。 6、发病初期开始喷洒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速克灵或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40%勤务核净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隔7—10天一次,连续防治3—4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