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常情况下,黄瓜霜霉病和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识别是比较容易的,主要根据其病征特点,黄瓜霜霉病在叶片背面长出绒毛状紫黑色的霉状物(病菌孢子囊),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在叶背上溢出白色的 粘液(细菌菌脓)来区分。但在实际田间或大棚内,不可能经常看到如此典型的病征特点,一般只看到多角形的病斑,而且色泽也很不一致,造成诊断困难。在农村中遇到这种问题不少,我们曾在湖北罗田县三里畈的连栋黄瓜大棚中,发现因为没有对症下药,不但没有把病害控制,反而使病情加重的现象。现将这两种病害的诊断与防治介绍如下。 1 黄瓜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的诊断 1.1 黄瓜霜霉病 黄瓜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的寄生性是完全不同的。霜霉病菌是一种专性寄生菌,它只能生活在活的寄主植物器官内吸取营养,属活物寄生类型,不能进行培养。病菌从体外进入黄瓜叶片内建立寄生关系开始直至终了,寄主被害的细胞并没有死亡,而是逐步的发生病变,由轻到重,主要从病叶的色泽反映出来,初发病时,叶片病斑黄绿色或褪绿,随着病情加重,色泽变为黄色或黄褐色,到发病后期,病部色泽褐色,形成坏死斑。但是,黄瓜霜霉病色泽变化的整个过程,其快或慢要受大气温度的影响,温度低时病菌新陈代谢作用缓慢,病状轻,黄绿的色泽变化扩展慢,当温度在20~24℃时,病菌新陈代谢作用加强,病菌生长发育迅速,破坏加剧,色泽变为黄褐色,扩展迅速。温度高于30℃时,因其不利霜霉菌生长而死亡,病菌形成枯斑,不再发展。因此耕种帮建议诊断黄瓜霜霉病时,主要是从叶片初发病时进行鉴定。 1.2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细菌性角斑病叶片上的病斑也是多角形的,但病菌不是专性寄生菌,能够在人工合成的培养基上培养,属兼性腐生类型。病菌从体外进入黄瓜叶片内,将病组织破坏致死后,才能摄取植株体内的养分,进行寄生生活。因此耕种帮建议坏死斑常常在早期即在叶片上出现,初呈淡黄色,再变为黄褐色或灰白色,最后干枯、破裂,这种病斑色泽变化过程,反映了病菌的寄生性的特点。此外,病菌在植物体内的新陈代谢作用也直接受温度的影响。低温时缓慢,高温时加剧,在10~30℃均可发病,在25℃左右最适发病。诊断叶片上的病斑是否为角斑病时则应以中后期叶片病斑为主。 2 黄瓜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措施 黄瓜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措施,在农业防治上基本是一致的,在发病适温范围内,湿度是关键。霜霉病在相对湿度60%以下及角斑病在相对湿度85%以下时,发病受到抑制。因此加强田间(或大棚)的管理工作,注重株行间通风、排湿,具有控制病害发生和发展的作用。 2.1 黄瓜霜霉病的防治 ①选择抗病品种较抗病的品种有津研系列、津优系列等。 ②育苗地与生产地隔离,及时清除田里病苗(株)。 ③选择地势较高,利于排水的田块,施足底肥,生长期适当追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性。 ④结瓜前少浇水、勤中耕,提高地温,减少水分损失。 ⑤发病后应喷洒58%甲霜灵锰锌(又名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克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霜疫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7~10天1次,共2~3次。 2.2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 ①选择无病种瓜采种,或进行种子消毒。用100μl?L-1农用硫酸链霉素或氯霉素500倍液浸种2h,或用4%次氯酸钠20倍液浸种30min,再用清水洗净,或直接用50℃温水浸种20 min。 ②选择无病土育苗,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底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忌偏施氮肥。 ③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大棚栽培早春少浇水,多中耕,提高棚温,早晚通风,降低空气湿度,缩短结露时间,加强田间排水。 ④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喷洒50%琥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7%可杀得(2000)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72%农用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每10天1次,共2~3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