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专家介绍,目前我国农田节水技术的主要类型有以下十种: 六、节水种植技术。该类技术在北方旱区应用较为普编。如:玉米点水穴播(坐水点种);水稻旱育稀植;小麦的膜测沟播等。其中,小麦的膜测沟播模式,首先要起垄,垄面覆盖薄膜,为了保墒,可在播前20天覆膜,在两垄之间的垄沟底部与伸向垄沟的膜边际播种两行小麦,这样膜面成为集雨场,雨水沿膜面流入小麦根部,可将无效雨变为有效雨,小雨变中雨,中雨变大雨。水分渗入受膜保护的垄内,不易蒸发掉,小麦根系由于受到膜内高温高湿的驱使,根系全部扎入垄内土壤中,一般可增产30%-50%,高的成倍增产。有的作物采用“当年秋覆膜,来年春播种”,“保住当年墒,留待来年用”,是北方旱区预防春旱的有效措施。 七、水、肥一体化调控节水技术。主要是“以水调肥”和“以肥促水”的水肥耦合技术。该技术从单一浇水转向浇营养液,肥随水走。把水变成了庄稼的“复合水溶剂”,既减少了田间作业次数,节约了农业生产成本,又提高了肥水的利用效益。可分别提高肥和水的利用效率10%以上。 八、膜下滴灌节水模式。这是新疆石河子市农垦把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与滴灌技术结合创造的“大田膜下滴灌节水模式”。它是由多项新技术复加融合而成。它使滴灌水一滴一滴地均匀、定时、定量浸润作物根系发育区域,使作物主要根系区的土壤始终保持疏松和*含水状态,加之地膜覆盖,大大减少了地表和作物棵间蒸发,水的利用是传统灌溉方式的1/8,是喷灌的1/2,是一般滴灌方式的70%。还使肥料利用率从30%-40%提高到50%-60%。石河子采用高效节水模式是从1996年开始,1999年大面积推广应用,当年应用面积3万亩,2000年16万亩,2004年46万亩,2002年80万亩。目前,该技术已与设备集成配套,延伸为一项综合性创新体系。把提高产品的质量、性能与提高产品的应用价值结合起来,把滴灌技术与科学施肥、管理等栽培技术结合起来。实现了播种、覆膜、铺设滴灌带机械化作业*完成。一台拖拉机带3组,每组膜下铺设一条滴灌带,播种4行棉花。每个滴灌滴头的浸润半径在40-50厘米,土壤不板结,团粒不破坏,并有改良土壤、压盐碱的作用,中低产的盐碱化耕地几年内就可以改造成高产稳产田。 该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极大地发展了农业生产力:一是它在改变传统的农田水利建设方式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如田间的斗渠、农渠、毛渠等明渠将被地下输水管道和滴灌带所替代,田埂、田垄和沟畦一律取消,土地利用率提高了5%-7%。二是改变了传统的劳作方式,降低了耕作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过去种棉浇水6-7次,浇后土壤板结,还要中耕6-7次。采用膜下滴灌后,“推闸放水拧龙头”老人妇女都能干。且土壤不板结,团粒不破坏,膜下不长草,每亩地平均节约劳力费50%-70%,节约机耕费20%-40%,加上节约的水费、肥料费等,亩减少投入250-280元,每亩棉花增产降耗350元以上。三是推进了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农民收入。每个农工从过去管理20-30亩地提高到80-120亩,因此出现了一批家庭承包的大型农场。传统生产方式的改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带来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和组织创新。一个家庭一般承包土地为500-600亩,*多的达到2700亩,实现了规模效益,大大提高了农户收入。种500亩以上的农户,年收入可达到二三十万。 九、集雨蓄水灌溉模式。该模式主要在西北部黄土高原旱塬农作区推广应用。主要由六部分构成,分别是集雨场(以田间路面、坡面、场面为主)、下水沟、过滤池(滤掉泥沙和杂物)、蓄水窖(一般蓄水30-60立方米)、提水泵、输水管(连接田间灌溉)。目前农田这种集雨灌溉设施有几百万个。 十、抗旱品种和旱作栽培技术。近年来,由于干旱缺水严重,育种家把品种的抗旱性能作为作物品质育种的重要攻关目标之一,目前北方推广的主要品种的抗旱性能都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玉米、小麦、豆类、薯类、杂粮、棉麻、油料、糖料、果树等都有一批高抗旱品种,从国外引进的旱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现有200多万亩。 |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种地网|手机版|茶叶知识|肥料价格|农药价格| 耕种帮种植网 ( 桂ICP备14001967号 )
GMT+8, 2024-11-22 12:32 , Processed in 0.752354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