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土传病害有黑穗病、瘤黑粉病、茎基腐病等,这些病害一旦发生对产量影响都很大。因此在播种前就要做好预防工作。 一、病害特点及发病规律 1、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黑穗病,俗称“乌米”, 是玉米上重要的土传真菌病害,具有系统侵染的特点,对产量影响很大。一般年份发病率在2%~8%,个别严重地块可达60%~80%。病菌一般在土壤中可存活3年左右。如土壤中越冬的菌量大,播种后遇低温时段,出苗慢,侵染时间长是发病的重要原因。发病高峰期是种子发芽至拱土前的幼芽期。由于黑穗病这一侵染特点,给防治带来了一定困难。同时也决定了该病的防治时期必须在春播前进行。否则一旦发病,无救治药剂,几乎颗粒无收。 2、玉米瘤黑粉病 玉米瘤黑粉病菌可在土壤和病株残体及秸秆上越冬,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2年以上,是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是在玉米上生长的各个时期形成菌瘿,破坏玉米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营养,并且常造成空秆。一般大面积估产,减产率为病株率的1/3。生产上一般病田病株率为5%—10%,发病严重的可达70%—80%,对产量影响很大。 3、玉米茎基腐病 玉米茎基腐病,又称青枯病,由多种病原真菌引起,是各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一种重要土传病害,发病因子复杂。常在玉米灌浆阶段(即乳熟期)开始出现。一般年份发病率5%—10%,多雨年份发病严重,最高可达80%以上。玉米茎基腐病严重影响籽粒千粒重,病株千粒重比健株减少3.6%,严重的可减少22.4%。目前已成为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 二、防治建议 1、选用抗病品种。根据各地不同病害发生程度,选择抗病品种是解决病害发生的主要途径。 2、生长期间拔除病弱苗及症状明显的病株。对玉米丝黑穗病,在田间作业时,可以人工拔除形态不正常的病苗、弱苗、畸形苗,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 3、药剂拌种。是防治玉米各种土传病害和苗期害虫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防治药剂分别为: (1)防治黑穗病、瘤黑粉病。用含有“福美双”、“三唑类(三唑酮、戊唑醇、腈菌唑等)”药剂。 (2)防治茎基腐病。用“咯菌腈”、“哈氏木霉菌”和“三唑类”药剂。 (3)防地下、苗期害虫等。用“噻虫嗪”和“吡虫啉”。 拌种时可根据所要防治的病虫选择不同药剂组合。也可按下面组合进行:“吡虫啉+噻虫嗪+精甲?咯菌精+福美双或三唑类(戌唑醇、烯唑醇等)” 特别提醒:春播前是预防玉米土传病虫害的最佳时期,要切实做好各种病虫的防治工作,以确保苗齐、苗壮,避免损失。使用药剂时,用药量要参照药剂使用说明书或经销商推荐用量进行,不得任意加大或减少药量,以免造成药害或降低防治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