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态特征 :豆秆蝇体型小,成虫体长2.5毫米,幼虫体长3-4毫米,蛹长筒形,长2.5-2.8毫米。冬季以蛹在大豆秸秆、叶柄中及其他寄主上越冬,翌年春天陆续羽化。 二、危害症状:豆秆蝇俗称豆秆穿心虫,常见的有豆秆黑潜蝇、豆梢黑潜蝇、豆根皮蛇潜蝇和豆根蛇潜蝇等,主要为害多种豆类植物,在我县危害最重的是夏大豆和部分迟播的春大豆。豆秆蝇一般从苗期开始危害,初孵幼虫蛀入豆类主茎、侧枝和叶柄内蛀食髓部和木质部,形成隧道,影响营养及水分的输导,使受害作物叶片黄化,似缺肥缺水状,病株显著矮化,重者茎中空、叶脱落,以致死亡,造成缺株。成株期受害,花、荚、叶过早脱落,造成豆荚减少,秕粒增多,千粒重降低而减产,极大地影响了豆类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老熟幼虫在茎秆壁上咬一羽化孔,在羽化孔附近的茎内化蛹。 三、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发现受害病株及时拔除,大豆收获后及时清理田间残枝落叶并集中烧毁,冬前深翻晒垡压低越冬虫蛹基数。增施基肥、提早播种、适时间苗、轮作换茬。 2、药剂防治:药剂防治应在成虫盛发期至幼虫蛀食前进行较好(一旦蛀入茎秆内部,防治就比较困难了),可用40%的乐果或氧乐果、50%辛硫磷乳油、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等1000倍液,或75%灭蝇胺可湿粉剂1500倍液均匀喷雾。在防治成虫的基础上,隔6至7天再防治一次幼虫,效果更好。幼虫一旦蛀入茎秆内部,可用上述药剂进行灌根,并用叶面肥或营养调节剂进行叶面喷施,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