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栽培季节 棱角瓜在全国各地均适合春种。台湾、海南及广东湛江中南部地区可在冬季栽培。如进行保护地栽培,则在华南、西南乃至华北还可以进行秋种或冬春栽培。 2、育苗 采用纸筒或营养钵育苗。种子预先在28—30℃下浸种8—10小时,而后在25—28℃下催芽。催芽过程中保持催芽袋湿润,每天换水1—2次。2天后,当有50%以上种子萌芽时,即可播种于预先准备好的播种盘或播种床上。条播。行距3—4厘米。要求底土厚度至少5厘米。打透底水。覆盖药土1厘米厚,然后再覆盖地膜或小拱棚,保温保湿。幼苗破土后,撤去覆盖物,适当降温,特别是夜温。温度白天保持23—25℃,夜间降至11—13℃,以防徒长。子叶展平后,移苗至育苗钵(1010厘米)中。 苗期要保持充足的光照,光照时间保持10小时左右,短日照有利于雌花分化。温度采用变温管理。即晴天白天保持23—28℃,夜间降至11—12℃;阴天白天保持20—23℃,夜间可降至10—11℃,昼夜温差10—15℃。定植前7—10天,以温度控制为中心,配合控水管理,进行秧苗锻炼。以便使秧苗能迅速适应露地环境条件。为了促使植株花芽向雌性转化增加雌花数,在2叶期、4叶期,还可以用浓度为50—150毫克/升的乙烯利进行喷叶处理。注意,乙烯利有抑制植株节间伸长的作用,乙烯利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一般苗龄25—35天。标准壮苗的外观是:株高13—18厘米,茎粗壮。子叶肥厚、平展。功能真叶3—4片,夜色浓绿。根系发达。全株无病虫害。 3、整地、做畦与定值 秋翻地,同时施足基肥。次年春季再进行细整地。栽培采用畦作或垄作。若采用露地畦作,则畦距40—50厘米,畦高20—30厘米,畦宽120—150厘米,株距80—100厘米,每畦2行。若采用垄作,则垄距70—80厘米,株距100—120厘米。 春季终霜过后,当气温稳定通过10℃时,即可定植,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小拱棚覆盖栽培或小拱棚加地膜覆盖,这样可提前定值10—15天。 4、施肥灌水 定植前在整地的同时,施优质腐熟有机肥4—5公斤/米2,磷酸二氢铵30克/米2,过磷酸钙50克/米2。棱角瓜缓苗后,结合追肥浇1次催秧水,开花结果期加大给水供肥量。一般生育期内共追肥3次。第1次在缓苗后,第2次在盛花期,第3次在盛果期。可以追施稀粪(1:8—10)或者化肥(克/米2):尿素10,过磷酸钙30—40,硫酸钾15—20。 5、中耕除草 定植后3—4天,待土表稍干后松土1次。开花前再进行2—3次中耕除草。前两次松土深度8厘米左右,距植株2—5厘米,第3次松土深度5—6厘米。在整个生长发育期间避免发生草荒。一旦出现杂草,随时拔出。 6、植株调整 要及时调整植株伸展方向,防止株间互相遮荫。要及时去除老叶、病叶。为了防止化瓜、落果现象发生,生产上常采用人工授粉和激素处理等方法进行解决。一般在上午6—9时进行人工授粉或用20—40毫克/升的2,4-D蘸雌花柱头。嫩瓜或老瓜要及时采收。 7、病虫害防治 棱角瓜的主要病害有白粉病、病毒病,主要虫害有蚜虫、白粉虱、潜叶蝇、蝽象。 ⑴白粉病 加强田间通风透光管理,以降低空气湿度;可用50%硫磺悬浮剂300倍液喷雾,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叶面喷雾。在保护地内,还可用45%百菌清烟雾剂熏蒸,用量是250克/亩。 ⑵病毒病 实行3—5年的轮作。将充分干燥的种子在70—80℃下处理1天,或者用10%磷酸三钠浸种10—15分钟,然后水洗,浸种催芽。早播种、早栽培,避开高温期。全生育期注意防治蚜虫、白粉虱。 ⑶蚜虫 用40%乐果乳油1000—2000倍液,或20%速灭杀丁乳油2000—3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2.5%鱼藤精600—800倍液叶面喷雾。 ⑷白粉虱 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用40%菊杀乳油2500倍液,或20%速灭杀丁乳油2000—3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3000倍液喷叶。 ⑸潜叶蝇 在产卵盛期至孵化初期用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20%速灭杀丁乳油2000倍液、2.5%溴氰菊酯2000倍液喷雾。 ⑹蝽象捕杀 用40%乐果乳油15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000—1500倍液、敌百虫800—1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或灭杀毙4000—6000倍液叶面喷雾,隔3—5天喷1次,连续喷药3—4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