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 王传杰 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土传性病害,由多种病原菌混合侵害造成,在世界范围内的大多数小麦生产区中均为常见。目前,小麦茎基腐病已成为山东省小麦生产面临的重要病害之一,严重时甚至能够使田块中小麦的白穗率达到 50% 以上。同时,受到茎基腐病菌感染的小麦还会产生真菌毒素,对粮食的品质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针对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特点展开分析,采取综合防治技术实现防治。 1?发病现状 小麦茎基腐病属于一种世界性的小麦病害,在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土耳其、加拿大等 10 余个国家的小麦生产中均为常见。相关统计表明,美国西北地区部分田块发生小麦茎基腐病,最多可导致小麦减产 35%;澳大利亚的部分地区,受到茎基腐病影响导致的田块损失率甚至能够达到 100%。在我国范围内,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中南部地区、安徽省北部地区、江苏省北部地区、山西省南部地区、陕西省中东部地区的小麦生产均常见茎基腐病 ,但由于茎基腐病与小麦纹枯病、根腐病,在早期症状上具有一定相似性,导致其为害并未受到广大农户的全面重视。 造成小麦茎基腐病的病菌十分复杂,同时不同地域的致病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山东省,小麦茎基腐病致病菌主要为假禾谷镰刀菌、禾谷镰刀菌等镰刀菌,但病害总体是在多种病菌的复合侵染下产生的,在防治上具有一定难度。 2?发病特点及规律 2.1 生长表现 小麦茎基腐病的主要侵染部位为小麦的茎基部位与根部,同时该病在小麦生长的各阶段均较常见。病菌会以菌丝体的形态分布在土壤及病残体小麦上,小麦的根茎连接处最先发病。在小麦播种发芽出苗后,多个镰刀菌种的侵染发病即时开始。发病开始时,小麦幼苗茎基部菌原由叶鞘部位向茎秆的第一、二节及根部侵染发病,由黄褐色斑点向褐色病斑过渡,在气候条件相对湿润的时节,引起小麦苗发黄、死亡。特别是在春季,在温度渐升、雨水充沛的情况下,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小麦在患病后,在茎秆、茎秆周围及根部出现病斑并逐渐向黑褐色病斑转化,若田间湿度较高,还会在小麦的茎节基处见到红色的霉层,为病原菌孢子。小麦茎基腐病在小麦成熟期会导致小麦出现白穗,籽粒瘦小,干粒质量降低。 2.2 土壤条件 对于同一种植小麦的田块,低洼地区发生小麦茎基腐病的情况,明显比排水良好的地区严重,同时黏土发生此病害的概率高于砂壤土;大量播种的田块发生此病害的概率明显更高,这是因为加大小麦播种量会导致田间郁敝、通风不良、透光条件差,进而导致小麦幼苗细弱,个体发育差,对病害的抵抗能力弱 。 此外,氮肥施用多、钾肥与磷肥施用少的田块发生小麦茎基腐病病害概率高且病况严重。依据田间调查,目前大部分农户在施肥过程中都未依据土壤中实际的养分状况合理施肥,对氮肥的施用量过大,对有机肥、钾肥、磷肥、微肥的施用量小,而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的概率与土壤中磷、钾含量呈明显的负相关性,大量施用氮肥,少施或不施钾、磷肥已成为当前导致小麦发生茎基腐病的重要因素。此外,连年玉米秸秆直接还田的田块发生小麦茎基腐病概率高且严重,这是因为大部分秸秆直接旋耕入土,耕层较浅,一些带病植株浮于表面,易造成菌种累积,为下一季作物发病提供了可能。同时,玉米秸秆在土壤腐熟过程中会大量吸氮耗氧,抢夺小麦的水分与养分,不利于小麦的深扎根、健壮生长,降低了小麦对病害的抵抗力。 2.3 气候因素 暖冬、倒春寒的年份发生小麦茎基腐病病比常年严重;降水量高的年份,小麦在后期发生茎基腐病十分普遍,白穗率高;同时,暖冬会导致冬前小麦田间麦蚜、红蜘蛛为害严重,造成小麦植株抵抗力下降,也会为此病的发生提供条件。 2.4 品种因素 目前,我国田间种植的小麦品种,不具备对茎基腐病的抗性品种较多,大多数为低抗或感病品种,为茎基腐病的发生提供了内在原因。此外,依据田间调查,冬性品种小麦对此病的抗性,明显高于半冬性、弱春性品种,矮秆小麦品种对此病的抗性,明显高于高秆小麦品种。 3?综合防治技术 小麦茎基腐病属于一种在多种真菌复合侵染下发生的土传性病害,单一的药剂防治通常效果较为有限。因此,对此病的防治还是应当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将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防治措施结合进行,同时农户也应当在选种时尽可能地选择抗性高的小麦品种,以此保证小麦的顺利生产 。 3.1 农业防治 3.1.1 选用抗性品种 对于已经发生了小麦茎基腐病的田块,农户在进行下一季的小麦种植时,应当重点选择冬性、半冬性、矮秆性的品种,例如选择山农 8355、济麦 22、泰农 18 等,这些品种对小麦茎基腐病均具有一定的抗性。农户应避免选择弱春性品种,避免小麦受到倒春寒的影响。 3.1.2 科学播种 农户应当依据小麦品种本身的特性,以及种植田块的土壤特征,控制好具体的播种量,这是因为若播种量过大,容易造成小麦在后期出现个体发育弱、抗病性低的情况。农户应在控制播种量的基础上,强化小麦个体,改善田间的生态环境,进而实现对病害的控制。农户可实施精量或半精量播种,培育抗病性强的群体结构,并采取措施防止田间郁敝,保持合理的田间湿度,进而减轻病害 。 同时,农户也可适当推迟小麦的播期,这是因为播种过早会为病菌的生长和侵染提供条件,农户可在不影响冬前小麦形成壮苗的基础上,适当晚播,降低病菌的侵染率,同时也有助于小麦在冬前形成壮苗,提前拔节,免受冻害。总之,农户可在培育壮苗、抗病增产 2 方面展开综合考虑,确定出合理的播种时期。 3.1.3 深耕与轮茬 对于秸秆还田的田块,农户应当在小麦播种之前,彻底粉碎秸秆,并完成深耕,以此降低秸秆残存量。农户可运用秸秆腐熟剂加速秸秆的分解,避免秸秆残留为病菌提供生存环境,尽可能阻碍病菌越冬。 有条件的农户可进行轮作换茬,以 2 ~ 3 年换一次非寄生作物种植为宜,例如小麦—玉米—花生或棉花二年三作,或小麦与辣椒、西红柿等蔬菜作物的轮作换茬,对于控制此病害均具有一定的效果。 3.1.4 科学施肥、灌溉 农户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科学施用氮、磷、钾肥,并提升微肥的施用量,有条件可施用腐熟的有机肥,促进苗壮。 对于灌溉,农户应适当减少大水漫灌,加强节水灌溉,保证田间湿度适宜。在入冬之前应当及时冬灌,避免小麦受冻害,维持小麦自身对病害的抵抗力。 3.2 化学防治 1)种子包衣。运用种子包衣技术可减轻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程度,具有一定防治效果,且是最为省工、 省药、省成本的防治措施。具体的配方为 17% 咗醚·氟环唑或 430 g·L -1 的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对于病虫害混发的田块,可将杀虫剂、杀菌剂混合拌种,例如运用 21% 戊唑·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拌种,剂量为种子量的0.5%~0.6%,或运用 27% 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噻虫嗪拌种,剂量为种子量的 0.5%,均能够起到兼治病虫害的效果 。2)土壤处理。对于上半年发病严重的田块,农户在整地时可以对土壤进行处理,用药为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者 50% 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能够杀灭土壤中存留的病菌,减轻病害。对于地下虫害发生较为严重的田块,农户可 667 m 2 用 5% 二嗪颗粒剂处理,剂量为0.8 ~ 1.0 kg 兑细土 20 ~ 30 kg,耕地之前在田块中均匀播撒。 3)药剂防治。若在冬前已经发生了病害,农户应当及时防治。通常情况下,应在小麦返青到拔节中的一段时期进行药剂喷施,与防治小麦纹枯病、根腐病、麦蚜、红蜘蛛等病虫害结合起来。具体的杀菌剂可选 430 g·L -1的戊唑醇或者井冈霉素,或 17% 咗醚·氟环唑,杀虫剂可选吡虫啉,按照要求喷施。喷施部位以小麦的茎基部为主,在早间或者晚间喷施,连续喷施 2 次,用水量大,保证药剂能够顺利进入小麦根基部,到达防治部位。用药应以7 ~ 10 d 为一个间隔。在小麦的抽穗扬花期,可结合对赤霉病、白粉病、条锈病及麦蚜等病虫害的防治再实施一次喷药,在喷药时可结合使用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脂等生长调节剂,能够提升防治效果,提升小麦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增加小麦产量。 4?结语 目前,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尚未有特效的解决方案,因此农户应采用农业措施,以及药剂拌种、浇水冲施、药剂喷雾等化学手段结合的方式防治此病害,同时通过芸苔素内脂等植物调节剂,提升小麦植株的抗病能力,降低小麦茎基腐病发生概率,对于重症的田块,应采取轮作倒茬的方式,控制田间致病菌的数量,从源头上减少该病害对田间产量带来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