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鞘腐病各玉米产区都有发生,该病害已在我国的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河 南、山西、山东、安徽、陕西、甘肃、宁夏、海南等玉米 产区发生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造成不同程度的产量损失。 从多年的田间发病情况来看,鞘腐病的发病率及病情指数正逐年上升。 01 什么是鞘腐病 玉米鞘腐病是2022年以来我国东北玉米产区新发生的一种病害,该病害症状特点与玉米的褐斑病、纹枯病和圆斑病等有相似之处。该病主要危害玉米叶鞘,在玉米生育中后期发生危害,受害叶鞘呈黑褐色腐烂症状,故称之为鞘腐病。 02 发病症状 该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致病菌为层出镰孢菌,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后期的籽粒形成至灌浆充实期,病害主要发生于叶鞘部位,而不侵染叶片和茎秆,发病初期形成水渍状不规则黑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展直径可达5cm以上,多个病斑汇合形成黑褐色不规则形斑块,蔓延至整个叶鞘,导致叶鞘干腐。 田间偶尔可见病斑中心部位产生粉白色霉层。病斑常见部位为叶鞘下部,逐渐往中上部叶鞘蔓延乃至棒三叶部位,造成叶片发黄,干枯,影响玉米灌浆,一旦蔓延至苞叶部位,有可能引起穗腐,造成很大的产量损失。 03 致病病菌 据辽宁植保研究所徐秀德等人调查研究,病原是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Nirenberg],小型分生孢子串生和假头生,长卵型或椭圆形,无隔膜或具备隔膜,大小7.6-10.7微米x3.6-4.3微米。 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较直,顶胞渐尖,足胞较明显,1-5个分隔,大小27.1-38.3微米x3.7-4.9微米,产孢细胞为内壁芽生瓶梗式产孢。 04 危害 玉米蚜虫本身不携带或传播玉米鞘腐病菌,但其取食玉米叶鞘造成的机械伤口及排泄产生的蜜露均会加重玉米鞘腐病的病情。覆盖叶面上的蜜露不仅影响光合 用 ,还会引起病菌寄生,诱发煤污病 、病毒病并招来蚂蚁为害 ,导 致被害植株长势衰弱 、发育不良, 产量降低。国内种质中可追溯到塘四平头和旅大红骨血缘的自交系对玉米穗腐病发病率较高,大多属于感病材料,属于塘四平头群的黄早四易感茎腐病、丝黑穗病,且在感染玉米鞘腐病后,减产率高达 36.06%, 随着玉米鞘腐病发病级别的升高,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呈降低趋势。推测其原因可能是病害的侵入导致茎内部结构变化,同时病斑的扩大影响了植株光合作用而造成茎秆抗倒伏能力下降。层出镰孢是产生伏马毒素的关键镰孢菌之一。伏马毒素是一种鞘脂类化合物,可在动植物细胞中竞争性抑制鞘脂的生物合成,从而造成鞘胺碱在细胞中的积累,引起细胞死亡及多种人畜共患病。 05 发病规律 病原菌在病残体、土壤或种子中越冬,来年随风雨、农具、种子、人畜等传播。高温高湿有利于该病的流行。病菌在5-35℃温度范围内均能生长,适宜温度25-30℃,最 适28℃时菌丝茂盛密集。在辽宁省田间调查发现,东部山区发病严重,中、北部发病偏重,辽西地区较轻,这可能与当地的气候条件、特别是田间温、湿度有关。田间初步观察发现,品种间发病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玉米自交系发病重于杂交种。在美国,White等记载了在玉米上发生有紫叶鞘病,此病在玉米抽丝阶段开始发生,只危害叶鞘而不侵染叶片和茎。06 防治措施 1.轮作调茬,清除田间病残株烧毁,深翻灭茬,减少菌源。 2.选种抗病品种,用种衣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4%的5%根保种衣剂拌种:先把药剂加适量水喷在种子上拌匀,再堆闷4—8小时后直接播种。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拌种,堆闷4~ 8小时后直接播种。 3.发病初期在茎秆喷50%咯菌清可湿性粉剂、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等,7-10天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