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纹枯病是水稻生产中的三大病害之一,在我国南方水田常年发生,近几年随着优质水稻的推广种植及高肥水的管理模式,水稻纹枯病发生日趋严重。主要危害叶鞘、叶片,严重时可侵入茎秆并蔓 延至穗部。一般造成减产1至2成,严重发生时,减产超过3成或更多。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叶鞘染病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 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穗颈部受害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水稻纹枯病为害症状 水稻纹枯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或在田间杂草等其它寄主上越冬。第二年春灌时菌核飘浮于水面与其它杂物混在一起,插秧后菌核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生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为害,气生菌丝又侵染邻近植株。水稻拔节期病情开始激增,病害向横向、纵向扩展,抽穗前以叶鞘为害为主,抽穗后向叶片、穗颈部扩展。早期落入水中菌核也可引发稻株再侵染。早稻菌核是晚稻纹枯病的主要侵染源。菌核数量是引起发病的主要原因。每亩有6万粒以上菌核,遇适宜条件就可引发纹枯病流行。高温高湿是发病的另一主要因素。气温18-34℃都可发生,以22-28℃最适宜。发病相对湿度70%-96%,90%以上最适宜。菌丝生长温限10-38℃,菌核在12-40℃都能形成,菌核形成最适温度28-32℃。相对湿度95%以上时,菌核就可萌发形成菌丝。6-10天后又可形成新的菌核。日光能抑制菌丝生长促进菌核的形成。水稻纹枯病适宜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和流行。生长前期雨日多、湿度大、气温偏低,病情扩展缓慢,中后期湿度大、气温高,病情迅速扩展,后期高温干燥抑制了病情。气温20℃以让,相对湿度大于90%,纹枯病开始发生,气温在28-32℃,遇连续降雨,病害发展迅速。气温降至20℃以下,田间相对湿度小于85%,发病迟缓或停止发病。长期深灌,偏施、迟施氮肥,水稻郁闭,徒长促进纹枯病发生和蔓延。 水稻纹枯病为害分解图 怎样防治水稻的纹枯病呢?一是抓好以肥、水管理为中心的栽培防治病害。水稻生长期要合理排灌,以水控病,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的用水原则,既要避免长期深灌,也要防止晒田过度,促进稻株健壮生长,控制纹枯病危害程度。二是药剂防治。纹枯病在田间主要靠水流传播,密植的稻丛间菌丝也能蔓延传病,一般在分蘖盛期至拔节末期,主要在株间或丛间横向扩展亦称水平扩展,导致田间病株率和病丛率的增加,其后病部由下位叶鞘向上位叶鞘和上部叶片发展,危害水稻上部功能叶,增加水稻的秕粒数。因此药剂防治纹枯病应抓好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即在水稻分蘖至分蘖末期,当丛发病率达5%时,施药在于杀死气生菌丝,控制病害的水平扩展。第二个时期即在水稻拔节至孕穗期,病丛率达10%时,用药防治,在于抑制菌核的形成和控制病害向上部叶鞘和叶片的发展,保护水稻上部三片功能叶不受侵染。 水稻纹枯病为害的稻秆 选用药物有:广灭灵水剂500-1000倍液或5%井冈霉素100ml对水50L喷雾或对水400L泼浇。或每亩用20%粉锈宁乳油50-76ml、50%甲基硫菌灵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30%纹枯利可湿性粉剂50-75g、50%甲基立枯灵或33%纹霉净可湿性粉剂200g,每亩用药液50L。水稻纹枯病发病较重时可选用20%担菌灵乳剂每亩用药125-150mL或用75%担菌灵可湿性粉剂75g与异稻瘟净混用有增效作用,并可兼治稻瘟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