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枯病又名烂脚病,是我国水稻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种植水稻的地方均会发生。目前不论是发生面积、频率及造成产量损失等均居各病害之首;该病害主要危害水稻叶鞘和叶片,严重时也危害茎秆和穗部,一般受害轻的减产5-10%,重者可达50-70%。 一、发病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叶鞘、叶片,严重时侵入茎秆并蔓延至穗部。病斑最初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初为椭圆形,水渍状,后呈灰绿色或淡褐色逐渐向植株上部扩展,病斑常相互合并为不规则形状,病斑边缘灰褐色,中央灰白色。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穗颈部受害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 二、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稻田里越冬,菌核是最主要的初次侵染源。早稻中后期和晚稻中前期是纹枯病发生发展的盛期,以水稻抽穗前后最烈,以分蘖期和孕穗期最易感病。纹枯病是高温高湿的病害,也是多肥茂盛嫩绿型病害。水稻施肥多,生长茂盛嫩绿,天气多雨时,往往发生严重。长期灌深水,偏施迟施氮肥,造成水稻嫩绿徒长,田间郁闭、湿度增高,都有利于纹枯病的发展蔓延。 三、防治方法采取“在插秧前消灭菌源,插秧后加强肥水管理,并结合发病初期防治,确保水稻倒三叶完好”的防治策略。每季耙田后要打捞漂浮在水面的菌核,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 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使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 灌水要掌握“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做到浅水分蘖,足苗露田,晒田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 ,长穗湿润,不早断水,防止早衰。纹枯病的防治适期为分蘖末期至抽穗期,以孕穗至始穗期防治最好。一般当水稻分蘖末期到圆秆拔节期丛发病率10%-15%,孕穗期丛发病率15%-20%时,应用药防治。高温高湿天气要连续防治2-3次,间隔期10-15天。药剂每亩可用30%苯甲·丙环唑乳油15毫升,或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20-30毫升,或24%噻呋酰胺悬浮剂20-30毫升,或70%肟菌酯·戊唑醇10-15克,加水50-75千克粗喷雾,施药时田间要有水层3-6厘米,并保水3-5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