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疫病的发生及无公害防治 黄瓜疫病是黄瓜栽培中的重要病害之一。该病在黄瓜产区普遍存在,势头凶猛、蔓延迅速、暴发频繁,导致黄瓜严重减产甚至大面积死亡,是黄瓜生产发展的一大障碍。该病损害春黄瓜的重量,常引起丝瓜、冬瓜、西瓜等病害。此外,还可侵染南瓜、葫芦、甘蓝、葫芦、甜瓜、冬瓜、哈密瓜、苦瓜、越南瓜等葫芦科作物,以及雪松、非洲菊、刺槐、银合欢、印度枣等23科86种植物。?? (一)症状 黄瓜枯萎病在黄瓜的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黄瓜的茎、藤、叶、果、根均可发病。苗期,感病多从生长点和嫩梢开始,起初呈深绿色萎蔫,后逐渐干枯,露出秃尖。成虫期主要在茎蔓基部和嫩茎节处产生深绿色水烂病斑,病部柔软,明显缢缩,病部以上茎叶迅速失水枯萎,或全株死亡,呈绿色枯形。叶片多从叶缘或叶尖受损,产生深绿色、水渍、模糊、近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病斑直径25mm。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导致整片叶子腐烂;干燥时,病灶边缘明显,中间为青灰色至黄白色,干燥时易破碎。卷须和叶柄的症状与茎上的症状相似。瓜果大多受与地面接触的影响。起初是深绿色水渍,近圆形斑点,后来萎缩变软腐烂。表面生长白色稀疏霉层,并散发恶臭,常导致果实畸形,幼果脱落。?? (2)发病规律 病原菌卵孢子在带病残体的土壤或粪便中越冬,成为田间病害的首要传染源。在接下来的春天和夏天,卵囊通过雨水和灌溉水传播给宿主。卵孢子萌发时产生芽管,芽管顶端与寄主表面接触形成附着细胞。附着细胞下形成的侵染钉通过酶消化和机械压力穿过宿主表皮,进入宿主体内,导致宿主发病。在高湿度或多雨条件下,发病部位产生大量孢子囊,萌发的孢子囊和游动孢子经风雨传播,引起再感染。黄瓜疫病潜伏期短,再侵染频繁。在25-30℃和菱角存在的条件下,只需24小时即可完成侵染过程。?? (3)发病条件 黄瓜疫病的发生和流行程度与气候条件、田间小气候、栽培管理措施、品种抗病性等因素有关,尤其是田间湿度和栽培措施对病害的影响*。 1.气候条件。对病温要求不严格。病原菌的生长温度范围为8-40℃,发病温度为28-30℃。在该温度范围内,雨季的开始、降雨量和下雨天数是疾病发生的决定性因素。所以耕帮建议,雨季早、雨量大、雨天多的年份,发病早、再感染频繁、传播快、病情重、损失大。田间发病高峰通常在降雨高峰后。南方一般4月下旬开始发病,5月中下旬至6月为高峰期。北方发病高峰期为7-8月。田间小气候也是影响该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凡是地势低,地下水位高,浇水或水量过多,排水不畅的田地,往往导致根系发育不良,植株细嫩无力,抗病能力下降,所以病害严重。相反,这种疾病是轻微的。 2.培养措施。不同的种植模式直接影响病害的发生。高畦深沟、小畦半垄的栽培,使植物的根系处于相对较高的位置,避免了根系和茎基部被水直接浸泡,减少了土壤水分和病菌侵染的概率,所以发病轻;平畦栽培,由于根际周围容易积水,造成了有利于孢子囊形成和游动孢子活动的环境,而不利于植物根系的发育,所以病害严重。不同的耕作制度也与疾病的发生有关。卵孢子能在土壤中存活5年,所以连作发生严重,轮作发生轻。过度种植、氮肥过量、农村不卖、施用病残或未洗的粪肥等都是重病。此外,黄瓜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抗病性不同,苗期易感病,成长期抗病性更强。 3.品种的抗病性。目前尚未发现黄瓜品种对该病完全免疫或高抗,但品种间抗性存在显著差异。如枣儿春、杨兴、沪58、哺乳黄瓜为高感品种,长春蜜刺、提青3号为感病品种,枣青2号、中农2号、夏青4号、中农1101、徐静2号、湘黄瓜1号、金燕5号、金燕?1号,金杂1-4号,大连8102号,唐山秋瓜,88-mdash;1和88 mdash2为抗病或耐病品种,特别是早青2号、中农2号、晋杂1号、晋杂3号、金燕7号和88-mdash;1更能抵抗疾病。 4.预防措施。应采取以栽培和防病为中心,选择抗病品种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措施:①选择抗病品种,淘汰当地高感品种,在无病瓜上留种,用100倍福尔马林浸泡种子30分钟,消毒种子。②普及高畦种植,加强防涝,控制田间小气候,控制浇水,尽量少用水灌溉,降低田间湿度,保持地面处于半干半湿状态,营造不利于病原菌传播但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的微环境。③加强栽培管理,疫区实行5年以上与非瓜类作物轮作,并用塑料薄膜覆盖,减少土传病害向上传染的机会;及时早播,尽量使易感病害的苗期错过降雨高峰期。④基肥多施磷钾肥,生长期不要施太多氮肥。⑤清理农村,及时将病株连根拔起焚烧,消除原发传染源。 (2)化学防治:在预测预报的基础上,发病前开始喷洒。关键是在雨季到来之前提前喷一次,达到预防保护的目的。目前防治疫病比较理想的药物处罚是: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750-1500倍,64%抗病毒矾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9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600倍,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或70%每7 mdash每10天喷一次,一般3-4次为宜。 |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种地网|手机版|茶叶知识|肥料价格|农药价格| 耕种帮种植网 ( 桂ICP备14001967号 )
GMT+8, 2024-11-22 14:13 , Processed in 0.523351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