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气温回升,小麦逐渐恢复生长,进入返青拔节期,与此同时,小麦的纹枯病也进入侵染高峰期。小麦纹枯病早期发病部位在茎基部,较为隐蔽,不易被发现,症状表现明显后已到小麦孕穗期,这是防治往往没有很好地效果,所以要抓好关键时期做好预防。一般来说,早春是防治小麦纹枯病的最佳时期,即在小麦返青至拔节前。 茎基部发病 发病症状:小麦返青期扩展发病,在茎基部叶鞘上形成中间灰色、边缘褐色的病斑,拔节后病斑扩大连片,成云纹状花杆,病菌由叶鞘侵入茎秆并绕茎一周后,就会出现枯白穗,并易造成倒伏。 查看田间纹枯病发生情况 防治方法:可选用井冈霉素、苯甲?丙环唑、烯唑醇、戊唑醇、粉锈宁等药剂,兑水喷雾防治,用足水量、对准麦苗基部施药,于早晨露水未干时或傍晚施药,重发田块间隔7-10天再施1次药,可兼职白粉病、锈病等。有麦蜘蛛、麦蚜发生时,可加配联苯菊酯、辛硫磷、阿维菌素等兼治。为了节省打药成本,可以结合化控防倒药剂进行防治,同时也可加入叶面肥,促进麦苗健壮生长。 小麦纹枯病知识补充:症状特点及识别要点1、为害时期:在小麦全生育期均可发生。 2、为害部位:主要为害叶鞘和茎秆。 3、症状特点:出苗期造成烂芽,苗期基部叶鞘形成中间灰色、边缘褐色的云纹状病斑,严重的病苗死苗,拔节期可见花杆烂茎,容易造成倒伏,发病严重的主茎和大分蘖不抽穗,形成枯孕穗等症状。田间湿度大时,病叶鞘和茎秆病部表面可见白色蛛丝状稀疏菌丝,后期形成圆形或近圆形的褐色小菌核。 4、识别要点:叶鞘上产生中央灰白、边缘褐色的病斑,茎秆上形成云纹状病斑,病株可见黄褐色的菌核。 5、发病规律:病原为禾谷丝核菌和立枯丝核菌,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菌核附着在病残体中越夏、越冬,成为下季初侵染源;病菌产生的孢子随风雨传播,再侵染危害。其发生轻重与栽培管理、气候条件、品种感病性等密切相关。早播、用种量大、群体过密、偏施氮肥、麦苗徒长田块发病重;草害重的田块病害重;秋冬温暖、早春多雨潮湿发病重;早春低温,多倒春寒、冻害重,病害重。不同品种间抗感性不同。 6、药剂防治以外的防治措施:①农业防治。选用抗耐病品种,适期适量播种, 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和钾肥;及时防除草害;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② 药剂拌种。选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吡虫?咯?苯甲悬、戊唑?福美双等配方的种衣剂拌种,兼治腥黑穗病、散黑穗病等。#谷丰计划#云众地服务宗旨:帮助农民科普种植技术知识,解决农民种植的难题。更多种植技术知识,欢迎关注【云众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