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水稻苗期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
图:水稻苗期
【专家解答】
一、水稻立枯病
1、立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是由病菌侵入秧苗所引起的,立枯病主要有幼芽腐死、立针基腐等症状。
(1)芽腐是在出土前或刚出土时发生,幼芽或幼根变褐色,芽扭曲腐烂而死,在种子和芽基部生有霉层。
(2)针腐多发生于立针期至2叶期,病苗心中枯黄,叶片不展,种子和茎基交界处常有霉层,茎基软易折,根变成黄褐色。青枯是水分失调造成的生理性病害,多发生在3叶期前后,病苗最初不吐水,天气骤晴高温,迅速出现青枯,心叶及上部叶片“打绺”,叶色青绿、整株萎蔫,成簇成片枯死。
尤其是寒冷稻区发生较重,主要由低温多湿、温差大,土壤偏碱,光照不足、播种过密、秧苗细弱等因素所致。发病时期,从出苗到插秧的整个育秧阶段均可发生,但离乳期发病最重。病苗叶尖无露珠,心叶或上部叶片打绺,根少暗黄色,无新根,茎基部逐渐黄枯,软化至腐烂,苗提取时与种子分离。
2、防治方法:
(1)主要选择地势平坦、通风、光照良好地方育苗;盐碱地育苗设隔离层;洼地要深沟高床。
(2)药剂防治:用42%立枯一次净或35%枯必净可湿性粉剂,在秧苗一叶一心时,每袋40克兑水100~120公斤浇在苗床上,即可防止立枯病的发生。或播前做好苗床,在浇足水的基础上,用30%的垩霉灵(立枯灵或土菌消)水剂1000倍液,每平方米苗床用喷壶浇灌2~3升即可。不仅防病且可促进稻苗生长。水稻苗1叶1心时可再浇灌1次,效果更佳。也可用3%育菌灵水剂,每平方米苗床12.5毫米兑水3千克浇灌即可。
二、水稻恶苗病
1、恶苗病俗称公稻子,又称徒长病。水稻恶苗病菌侵染水稻,水稻发生恶苗病后,其发病植株的节间伸长,长得细而高,植株颜色较淡,叶片较正常株窄,节位上的叶鞘里或外有不定数的须根,稻秆内生有白色的霉物,后变成淡红色,有时是黑色的小点。发病的植株抽穗较早,穗子较小,并且谷粒少,或成为不实粒。病死的植株抽穗较早,穗子较小,并且谷粒少,或成为不实粒。病死的植株表面有浅红色或白粉霉物,病粒谷壳的内外颖合缝外,着生有浅红色霉层。
2、防治方法:
(1)用30%恶苗净可湿性粉剂进行种子消毒,每袋100克兑水50公斤,可浸种40公斤左右,常温下浸5~7天,浸后不用清水洗,可直接催芽播种,防恶苗病效果达99%以上。或用45%901可湿性粉剂加水500倍液,常温下浸种,每100公斤药液浸稻种80公斤。或用25%施保克乳油每支(2ml装)兑水5kg浸种4kg,浸泡48小时,然后取出用清水催芽。防病效果95%以上。
(2)苗期发病,每亩用抗枯宁3支加施保克2支,加水30~40kg均匀喷雾,防效在90%以上。石灰水或硫酸铜液浸种:用0.5~1%石灰水或0.1%硫酸铜液浸种2~3天。
三、水稻纹枯病
1、水稻纹枯病俗称“花脚病”,为我国水稻三大病害之一,尤以密植矮秆杂交稻的高产田发生最为普遍而严重,致叶片枯死,纹枯病可使植株茎秆、叶鞘干枯至腐烂,引起结实率下降,千粒重降低,甚至在植株基部叶鞘、叶片上长有白色菌丝状物,丝状物之间生有褐色萝卜籽状小颗粒-菌核。后期在病部表面(或叶鞘内侧)有时看到一层白色粉状物,为病菌有性阶段的子实层(担子和担孢子)。
2、防治办法:
(1)农业防治:推广稀播、稀插、增施磷钾肥,实行浅水勤灌,选用抗病的品种。
(2)科学管水,按照水稻不同生育期对水分的不同要求,严格水位管理,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的用水原则,避免长期深灌或晒田过度,做到“浅水分蘖,够苗晒田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浅水养胎,湿润保穗,不过早断水,防止早衰”。配方施肥,巧施追肥,贯彻“施足基肥,早施追肥,灵活追肥”的原则。使禾苗前期攻得起,中期控得住,禾根深扎,叶直骨硬,叶色退淡不过黄;后期不贪青,收获时青枝蜡杆。
(3)合理密植,改善群体通透性。
(4)药剂防病是目前防治纹枯病重要措施。要及时喷药控病。药剂防治应采取“前压、中控、后保重点”的策略。即分蘖拔节期控制病害水平扩展,孕穗抽穗期控制病害垂直扩展,保护功能叶不受侵害。药剂前期用5%田安水剂400倍液,后期以施2万单位井岗霉素300倍液,或28%多井悬浮剂500~700倍液,连续2~3次。
【耕种帮总结】
为保证水稻的高产,苗期的护理非常重要,但是在苗期有恶苗病、立枯病、纹枯病三大常见疾病。出现这些病害,若处理不当,会造成水稻的减产。所以水稻苗期病害的防治非常重要。耕种帮耕种帮在本文给您介绍了这些常见疾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耕种帮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