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棉苗病害。棉苗病害中危害最大的有三种,立枯病、炭疽病和为害棉叶的黑斑病。 炭疽病是我国棉区普遍发生的一种苗期病害,长江流域棉区的发生尤为严重,一般苗期发病率20~70%,严重时可达90%。立枯病经常发生、分布广泛。我国各大棉区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立枯病了生严重是病苗率可达90%以上,死苗率30~40%。黑斑病又叫轮纹叶斑病,是棉花苗期叶部病害中分布最广、流行面积最大、流行频率最高的病害,阴湿多雨年份往往猖獗流行,给棉花生产造成毁灭性灾害。
2、棉铃病害。棉花铃病主要表现为烂铃。棉花烂铃是棉田极为普遍的病害,是由多种病菌造成的结果。棉铃感病后,轻的形成僵瓣,重的全铃烂毁。在腐烂的棉铃中65%全无收成,20%形成僵瓣,15%的后期轻烂铃可以收到一些籽棉。而且烂铃多是中下部的棉铃,因此对产量的影响很大。通常我国北部棉区比南部棉区烂铃轻,一般棉田烂铃率为5~10%,多雨年份可达到30~40%。长江流域棉区常年烂铃率10~30%,严重的达50~90%以上。尤其飓风来临时,损失更为惨重。按铃病较轻的河北的烂铃损失来算,1983~1988年间平均全国棉田按8000万亩计算,因烂铃造成的损失为15亿元。
3、棉枯、黄萎病。全国每年因棉花枯、黄萎病损失皮棉产量7.5~10万吨。棉花枯、黄萎病在我国大部分棉花病田混生为害,据1983年全国普查,两病发生遍及21个植棉省、 自治区、直辖市的574个县。1983年普查时的为害面积为2223万亩,其中 绝产面积为31万亩。棉花枯、黄萎病混生的地区,往往在同一块地里两种病害均有发生,甚至在同一棉株上同时受两病侵染为害,损失明显加重,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减产60%以上,甚至无收成,混生病株比无朱的单株产量下降37%,单株结铃数下降27%。据估算,枯、黄萎病为害重的年份,全国每年损失皮棉约150~200万担,其中主要是枯萎病的危害。
4、棉铃虫。全国各棉区均有发生。黄河流域常年发生量大为害重,是常发区。 1990年以后,棉铃虫连续大发生,特别是1992年第二代棉铃虫的发生量为历年所罕见,据河南新乡,河北邯郸调查,在卵高峰期当日百株卵量超过1000粒,累计卵量超过10000粒,百株幼虫量一般棉田均达100多头,为害重的地块,棉株嫩顶和幼蕾被害率达90%,个别地块甚至将棉叶吃光,形成光杆。长江流域棉区为间歇性大发生。自1970年起在发生的频率明显增多。如1971、1972、1978、1982、1990年,3、4代棉铃虫在湖北、江苏、江西、浙江、安徽等省棉区曾大发生,若防治不及时,常造成棉花产量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