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2014年5月25日焦点访谈报道:“中国是世界上人口和资源矛盾最为尖锐的国家之一,中国用9%的耕地和6%的水资源养活全世界21%的人口,成绩伟大,举世公认。但是,在总结经验的同时,这其中蕴含的风险,也需要我们早警惕,早应对。比如说,我们为养活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而使用的化肥量,现在已经接近了全球总用量的三分之一。”“根据统计年检的记载,1978年我国农业化肥消耗总用量只有884万吨,到了2007年化肥施用量达到5107.8万吨”(不到30年增长了5.78倍)。在化肥大量投入的同时,危害也开始显现——土壤严重板结和酸化,而板结会使土壤保持水分和养分能力变差,影响作物根系生长,降低作物产量。据农业部2007年对我国耕地肥力进行的测试结果,在对全国各地采集的4万个土壤样本中,耕地的有机质不达标占87%,缺磷占81.4%,缺钾占41.7%,硫的含量低于临界值的占30%,缺锌占51.1%。
笔者曾在农村下乡插队8年,在农资行业干了也近30年,对当地农业的用肥发展情况记忆犹新,历历在目。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农田基本上用的是农家肥(有机肥,如猪、羊、茅、青草沤粪等),条件好的农户每亩追肥时再追施10至15斤尿素,由于增施了氮肥,增产效果是分明显。到80年代后期,农家肥逐年减少,碳酸氢铵、过磷酸钙(亩用量各1袋)唱起了主角,进口美国二铵也渐入农户,亩用量也就是二、三十斤左右,增产显著,受到广大农民的青睐。到了90年代,农民的商品意识不断增强,粮棉种植面积逐年缩小,果树面积逐年上升,尿素、磷酸二铵成了果农增产增收的首选化肥,农家肥则少得可怜,更有甚者,有的农户根本不用农家肥,全凭尿素、磷酸二铵给作物鼓劲。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近年来则出现了化肥越用越多(亩用磷酸二铵2—3袋、尿素1袋,近30年增长了6—8倍),产量却越来越不明显,果园病虫害频发(腐烂病、根腐病、病毒病、缺素症等),果品品质下降的情形,其主要原因是连年偏施化肥,特别是尿素、磷酸二铵长达二、三十年的连续使用,土壤中的有机质大幅度降低,导致土壤酸化板结严重,造成土壤中天然存在的有益生物大量死亡,严重恶化了土壤质量,使之肥料的吸收利用率越来越低(土壤中有机质下降而导致的缺素症所产生的恶果)。怎样解决这一难题,西部果友联盟成员单位之一—大荔凯凯农资有限公司从2008年起就开始着手,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和应对之策,经过几年来在果业生产的实践,探索出一套应对方案,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