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苹果园树高 3.0-3.3 米,树冠窄薄成篱壁型,便于采用机械侧壁修剪以降低人工成本,还可以提高果实品质,并且使用机械辅助平台来协助采收和人工修剪。这种果园有望高产(5400 公斤/亩)、优质、均匀一致。我们认为这样的果园将显著减少全年总劳动用工”。
苹果园栽植密度在过去的 50 年内一直稳定增加,从 6-7 株/亩到有些果园甚至 500 株/亩。自栽植模式开始变革后,美国纽约州的栽植者就开始逐渐由 6-7株/亩的实生砧多主干大树树形,转变为 33 株/亩的半矮化砧中央主干树形,然后又选择 100 株/亩矮化自根砧的细纺锤形,探索了 66 株/亩的 M.9/MM.111 中间砧的中央主干小冠形,应用过 83 株/亩矮化自根砧的垂直主干形,又尝试了 367株/亩的矮化自根砧超纺锤形,到目前一致认为 167 株/亩的矮化自根砧高纺锤形栽培模式最好。
现在给您展望的是未来 20 年果园栽培愿景之一的苹果园栽培模式建立的五条重要原则。
在苹果栽培密度的演变过程中,我们总结出了几点重要的原则可用于指导果园栽培模式的建立。
第一,关于光截获量的研究表明:果园苹果树树冠截获的自然入射光比例要达到 70%-75%才能获得高产。通常,行间宽度能便于机械化的果园截获的可见光比例不会超过55%,如果行间很窄(2.1 米以下)受光面积会提高,但又不便于机械操作。所以,既要高产,又要机械化,树体就必须向高处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3-3.3 米)。
第二,关于光分布的研究显示:树冠大而密集的果园有更多的树荫区,而这部分区域的果实品质差。树冠厚度不超过 1 米的窄薄或平坦的树冠能有更好的光分布。这一原则要求现在果园的篱壁形树冠厚度保持在1 米以内。
第三,农户希望果园能够早结果、早丰产以尽早收回建园成本,这促进了有关早期丰产的研究。早期丰产要求使用带分枝大苗建园、增加栽植密度、定植后加强肥水管理以促进树体快速生长、定植后前三年简化修剪并拉枝以诱导其早期结果。应用这种栽培模式,在定植后第二年就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
第四,简单、稀疏的树冠要比复杂密集的树冠更易于进行果园的机械化管理。
第五,果园栽植密度受限于收益递减规律(译者注:在技术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固定不变的条件下,连续地把某一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到一定数量之后,总产量的增量即边际产量将会出现递减现象)。在栽植密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从额外栽植的树上获得的产量会越来越小。在某些时候,增加的栽植量所带来的成本可能要高于其所带来的收益。
(来源:辽宁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