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是蔬菜光合作用的两大原料之一。其供应量的多少,供应时间的长短决定了光合作用的强度和时间,也就决定了光合产物的多少,即决定了蔬菜产量的高低。
棚室蔬菜的生产与室外相对隔绝,创造了可以人工使用二氧化碳的条件。增加二氧化碳供应,使浓度提高,供应时间加长,必定会提高蔬菜光合速率,提高蔬菜产量。前些年,大棚菜施用二氧化碳的情况,却使不少科技人员和菜农陷入困惑境地。使用了二氧化碳不但得不到高产反而常常发生植株生长慢叶子变黄,产量降低的问题。究其原因,多是由于使用方法不当造成的。其主要的一条是使用方法太原始,以致难以达到应用水平。表现在多以盒盒罐罐放置地上,其中加入硫酸和碳铵,产生气体。因二氧化碳比空气比重大,所以大部分二氧化碳并未达到蔬菜的叶幕层部位,蔬菜难以利用,而多集中在地面上,近地面的二氧化碳又会向根部渗透,影响根系的呼吸,甚至产生窒息,这会使蔬菜根系受到伤害,甚至导致死亡。所以,菜农认为"十个用气肥,九个会受害。"正确的办法是使用二氧化碳发生器,并在棚中架设管道把二氧化碳输送到棚室的顶部各处,使气体由上向下,逐步撒开,供蔬菜光合作用利用。如果做不到输送到棚室顶部,较均匀的使气体散开,还是利用盒盒罐罐施。贪用二氧化碳往往会事与愿违,多会发生严重的副作用,用了不如不用。再是使用二氧化碳过多。一般*就用*,*多用两次。如果使用次数太多,当二氧化碳浓度超高时就会反过来影响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时间也不是越长越好,只须在光照条件良好的上午使用。有人整天使用,晚上也要用,都是错误的,都会引发气害,轻则叶黄,重则死棵。在上午使用,也应注意使用时间,须在拉开棚见阳光一小时以后再使用,不能立即使用。过早的使用会使棚室中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产生毒害作用。因棚室中地下有机质的分解及蔬菜本身的呼吸作用也会产生二氧化碳,在棚中积累往往经过一夜的积累会达到很高的浓度,如果不考虑到这一点,盲目尽早补充二氧化碳,蔬菜也会受害。由此可见,棚室补充二氧化碳一定要改变落后的盒盒罐罐产气的方法,也要改变不科学的施用方式和施用时间。
未安装二氧化碳发生装置的棚室,也应重视二氧化碳的应用,搞好棚室中二氧化碳的调节也是很重要的。棚室中的二氧化碳变化与外界不同。外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是较恒定的,通常为0.03%左右,蔬菜大棚中从傍晚闭棚后二氧化碳浓度都会不断升高,在棚里农家有机肥用量较多时,由于其分解产生二氧化碳的量会很大,有机肥充足的大棚里二氧化碳通过一晚上的不断积累,其浓度会达到0.15%-0.20%,这个浓度是棚外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5倍以上。所以,利用好这些二氧化碳是棚室蔬菜产量的潜力所在。光合研究证明,一个棚室中一晚上积累的二氧化碳约可供棚中蔬菜一小时光合作用的需要,因此同在一小时之内由于棚室中二氧化碳浓度高,所以蔬菜生成的光合物质要比通常在大气中生成的量明显增加,其量约为5倍。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增加量,所以棚室蔬菜栽培者一定要抓住这个增产措施不放松,在太阳升起后的一个小时内一定不能"放风",以免把这些宝贵的二氧化碳早早放出棚外。
而在棚室充分见光一小时以后,棚室中的二氧化碳已被蔬菜光合作用消耗掉,这时光和作用会因二氧化碳浓度的太低而停止。所以拉棚见光1小时后就需及时放风,使室外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早进棚,以使蔬菜的光合作用继续进行下去。所以这段时间若温度条件允许放风就应及时。温度条件允许是指放风后棚温不明显下降。所以为了照顾到温度不降低的条件,就可以把放风口先小后大,分几次逐步放开。如可在天冷时先放开一条小缝,使外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分子扩散和对流进棚。由小到大分次放开是应对天气较冷时的二氧化碳调节,目的是"二氧化碳早进棚,光合作用早进行。"所以今后的棚室放风管理,不再是单一的调节温度,调节二氧化碳也很重要,不明白这一点就是管理水平低下。
要想提高棚室中晚间二氧化碳的生成量,除注意严密关棚外,在菜地中使用大量的农家有机肥是主要措施。山东寿光的菜农每年每亩地施入禽畜粪、秸秆沤制肥达5000公斤左右,这种做法是值得提倡的,大量使用有机肥的做法,除改良土壤、提高地力、符合有机蔬菜发展的方向外,还能补充棚中的二氧化碳,属必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