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曲病俗名霉谷病、绿霉粒、羊粪粒、烂乌谷等,是为害水稻穗粒的主要病害。近年来该病在我市呈局部重发的状态。虽然该病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不是很大(大约减产5-10%左右),但是该病的病原菌含有色毒素不仅降低稻米品质而且对人体健康非常有害。
稻曲病只发生于穗部一般在水稻开花至乳熟期发病主要在水稻抽穗至扬花期感病危害穗上部分谷粒少则每穗1~2粒多则每穗10多粒。初发病的病粒大小、形状与健粒基本相同病粒色泽稍带黄色有充实感不透光剥开颖壳可见白色絮状物。病菌孢子多在破口期进入在颖壳内生长初时受侵害谷粒颖壳稍张开露出黄绿色的小型块状突起后逐渐膨大将颖壳包裹起来形成比正常谷粒大3~4倍的菌块。菌块近球形颜色逐渐变为黄绿或墨绿色墨绿色菌块表面光滑*后龟裂散出墨绿色粉末(孢子)。
稻曲病是由真菌中的担子菌亚门类绿核菌侵染后而导致发病。稻曲病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其次也可借厚垣孢子在被害谷粒内或健谷颖壳上越冬。翌年7~8月当菌核和厚垣孢子遇到适宜条件时即可萌发产生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在水稻的孕穗期(主要在破口期前6~10d)借气流、雨、露传播侵入剑叶叶鞘内侵染花器及幼颖引起谷粒发病。稻曲病的发生与气候、施肥水平和品种抗性有密切关系。病菌在24~32℃及高湿的环境下萌发传播尤其在水稻抽穗、扬花期遇多雨、低温特别是在连续阴雨的天气下发病重。淹水、串灌、漫灌是导致稻曲病流行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偏施氮肥、氮肥过多过晚也利于发病。栽培晚熟品种或插秧过迟能增加感病机会。通常杂交稻发病重于常规稻中晚稻重于早稻,粳稻重于籼稻。品种间的差异各地不一样,同一品种不同地方表现不同,同一品种同一地区播期不同表现也不相同。从近年的情况看,抽穗期间的天气状况是稻曲病轻重的关键。
防治要点:
1.抓住防治适期,孕穗期、破口期和齐穗期是三个关键防治适期。要根据天气情况,抢晴在这三个时期用药,一些地方往往因为前期看不到病害而忽视了病害的防治,或因孕穗期稻纵严重,杀虫剂成本已经较高,为省成本忽略了纹枯病和稻曲病的防治,抽穗期遇连续阴雨又无法用药防治,齐穗期看看水稻清秀似乎无病又不防治,从而造成稻曲病严重。
2、防治药剂:30%苯甲丙环唑15-20毫升/亩,43%戊唑醇(好力克)9-12克/亩,15%井冈丙环唑60-80克/亩,11%井冈己唑醇60- 80克/亩。这几种药剂从近几年的防治效果看,都比较落后,可以轮换使用。孕穗期(破口前5-10天)在稻曲病重病区,*一定要防治*。前面忽视掉或天气原因没法治的,齐穗期一定要补治*。
3、选用抗病品种,如南方稻区的广二104,选271,汕优36,扬稻3号,滇粳40号等。北方稻区有京稻选1号,沈农514,丰锦,辽粳10号等发病轻。
4、避免病田留种,深耕翻埋菌核。发病时摘除并销毁病粒。(3)改进施肥技术,基肥要足,慎用穗肥,采用配方施肥。浅水勤灌,后期见干见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