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葵,原产于非洲,20世纪初由印度引入中国,多见于中国南方。其可食用部分是果荚,分绿色和红色两种,口感脆嫩多汁,滑润不腻,香味独特,种子可榨油。
症状:
被害叶片叶面初生针头大小的褐色小点,后小点逐渐扩大,形成直径数毫米近圆形的褐色病斑,其周缘呈宽阔的深褐色,斑中部色淡褐至灰白色,其上出现小黑粒病征,为病菌分生孢子器。后期数个病斑可互相连合成不规则的斑块,致叶片局部或大部分干枯。
病原及发病特点:
秋葵叶斑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茎点霉属,称为黄秋葵茎点霉菌。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植株上或随病残体遗落在土中存活越冬,翌年病菌分孢器内生的分生孢子自孔口涌出,通过雨水溅射传播,从叶片伤口或气孔侵入致病,造成叶斑。通常植地土壤瘠薄,或管理粗放,供肥不足,植株长势差的田块易发病。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情况不详。
防治方法:
(1)培育壮苗,提倡营养钵或穴盘育苗,播前种子消毒(40%三唑酮多菌灵可湿粉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密封5~7天播种)。
(2)加强管理,提高植株自身抵抗力,有助于减轻发病。有条件的地方应推行地膜栽培;合理搭架,改善株间通透性;旱天供水适时适度;施足基肥,及时施好定植后促苗肥和开花结果肥,使植株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协调;根据植株长势抓摘叶、去老叶,用于控制营养生长和改善株间通透性;视采嫩果或采种果的需要,及时进行摘除顶心(前者摘心宜迟,后者摘心宜早。如长江中下游地区采嫩果的至少于10月份摘心;采种果的至少于9月下旬就要摘心,以促种果老熟,种子饱满)。
(3)结合防治炭疽病,及时喷药预防。用药除参照炭疽病防治方法外,还可喷施50%甲羟鎓水剂(1000~1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粉(日本产,1000~1500倍液),2~3次,隔7~15天喷1次,前密后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