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耕葵粉蚧危害玉米、小麦、谷子、高粱及禾本科杂草。主要以雌成虫及若虫在近地面的叶鞘内及根茎部刺吸寄主的汁液,密集为害,轻者使受害植株的茎叶发黄,生长缓慢;重者使植株短小细弱,下部叶片干枯或根茎部变粗,不能结实,严重减产。
1.形态特征。雌成虫体长3毫米—4.2毫米,宽1.4毫米—2.1毫米,扁平长椭圆形,红褐色,全身覆一层白色蜡粉,眼椭圆形发达而突出,触角8节,足发达。雄成虫较小,深黄褐色,3对单眼紫褐色,触角10节,口器退化,胸足发达,3对足,前翅长0.83毫米,白色透明,后翅退化为平衡棒。卵长0.49毫米,长椭圆形,初橘黄色,孵化前浅褐色,卵囊白色,棉絮状。若虫共有两龄,一龄若虫体长0.61毫米,无蜡粉;二龄若虫体长0.89毫米,宽0.53毫米,体表出现白蜡粉,触角7节。蛹体长1.15毫米,长形略扁,黄褐色,触角、足、翅明显,茧长形,白色柔密,两侧近平行。
2.生活习性。一年发生3代,在田间残留的玉米根茬上或土壤中残存的秸秆上越冬,每年9月—10月雌成虫产卵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气温17℃左右时开始孵化,孵化期半个多月,初孵若虫先在卵囊内活动1天—2天,再向四周分散,寻找寄主后固定下来为害。1龄若虫活泼,没有分泌蜡粉保护层,是药剂防治的*时期,2龄后开始分泌蜡粉,在地下或进入植株下部的叶鞘中为害。雌若虫老熟后羽化为雌成虫。雌成虫把卵产在玉米茎基部土中或叶鞘里,河北省*代发生在4月—6月中旬,以若虫和雌成虫为害小麦,在小麦茎基部吸食汁液。第二代发生在6月中旬—8月上旬,主要为害夏玉米幼苗,6月中旬末,卵孵化为若虫,爬到玉米上为害,这时玉米抵抗力差,易造成危害。第三代于8月上旬—9月中旬为害玉米或高粱,对其产量影响不大。
3.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
(a)增施有机肥、磷钾肥、复合肥等,不仅促进寄主根系发育,提高寄主的抗病能力,而且对其有抵制作用。
(b)合理轮作,在此虫发生重的地块不种禾本科作物,改种豆类和棉花。
(c)玉米、小麦收获后翻耕灭茬,注意把根茬携出田外集中烧毁,在玉米耕葵粉蚧发生严重的地块不宜采用小麦——玉米二熟制栽培法。
(d)玉米适期播种,不能过早或过晚;加强肥水管理,及时中耕除草,使土质疏松、墒情好,提高寄主抗病力,尤其注意清除禾本科杂草。
②化学防治。在玉米耕葵粉蚧孵化后及1龄若虫期及时浇灌50%久效磷乳油1000倍液,每亩浇对好的药液125升,效果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