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近期全市调查,综合分析小麦品种布局与抗性、病虫发生基数、小麦生育进程及天气趋势等因素,预测全市小麦穗期病虫将偏重发生,总体形势比较严峻。主要表现为小麦赤霉病偏重流行风险大、白粉病中等局部偏重发生,穗蚜中等发生。各地要高度重视,早监测、早部署,强化指导服务,力争把小麦穗期病虫危害控制在较低水平,为实现“虫口夺粮”,确保夏粮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一、小麦病虫发生趋势
1、小麦赤霉病。综合品种、菌源及天气状况,小麦赤霉病有利发病因素多,偏重流行风险大。一是稻桩子囊壳带菌率高。全市调查,稻桩子囊壳枝带菌率0-70%,平均3.86%,是2019年4月上旬田间菌源量的2倍,多数地区超过小麦赤霉病大发生的2012年同期菌源量,子囊孢子成熟度与小麦抽穗扬花期生育进程较为吻合,满足大流行的菌源条件。二是品种不抗病。目前生产上没有高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我市大面积种植的宁麦13、扬辐麦4号、扬麦23、镇麦12号为中抗或中感赤霉病,在赤霉病大发生的年份仍然会有较高的发病率。三是小麦生育进程参差不齐。去年秋季适期播种面积为50%,过迟播种面积仍有40万亩,越冬期气温高,小麦生育进程明显加快,预计小麦抽穗扬花期早的在3月底至4月初,大面积集中在4月上旬末至中旬初,较常年早7-10天左右,迟的在4月下旬。四是气候条件有利。据气象部门预测分析,4月降水正常或偏多,4月上中旬有2到3次降水过程,与小麦抽穗扬花期吻合。
2、小麦白粉病。近年来小麦白粉病在感病品种上呈加重发生趋势,预测今年将中等偏重发生。一是感病品种比例高。我市种植的宁麦13、扬辐麦4号、扬麦23、镇麦12号等主体品种均中感或高感白粉病。二是菌源充足。近年白粉病在局部地区、感病品种上偏重发生,老病区田间菌源量充足。三是气象条件有利。春季气温高,白粉病见病早,3月20日左右宝应、高邮、江都等地田间均已见病,随着气温进一步回升,小麦拔节抽穗后田间郁蔽程度增加,小气候有利,白粉病侵染、扩展将加速发生。
3、小麦锈病。小麦条锈病属于跨区域流行性病害,流行速度快,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3月初,该病在临近安徽的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呈扩散流行态势,近日在安徽宣城、马鞍山、江苏泰州高港等地查见危害田块,随着西南季风增强,该病传入我市的风险增大。我市种植的宁麦13、扬麦23等主体品种高感条锈病、叶锈病,感染流行风险极大。
4、穗蚜。近期调查,全市蚜株率5.35%,百株蚜量12.91头。虽然目前蚜量较低,但由于蚜虫繁殖能力强、速度快,今年气温偏高,利于穗蚜增殖为害,预计穗蚜全市中等发生。
二、防治意见
根据今年小麦穗期病虫重发态势,要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的防控策略,在加强健身栽培的基础上,做到科学用药。
1、坚持监测预报。赤霉病预测预报要坚持做到系统调查和大面积普查相结合,准确监测菌源带菌率和子囊壳成熟度,密切跟踪小麦生育进程,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品种小麦抽穗扬花时期,结合天气情况做好赤霉病防控预警;密切关注白粉病、条锈病、蚜虫等病虫发生动态,全面分析小麦穗期病虫发生趋势,科学制定防治方案,开展分类指导。
2、坚持预防为主。小麦赤霉病可防不可治,要始终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统筹兼顾、总体防治”的防控策略,以赤霉病为主攻对象,兼治白粉病、条锈病、穗蚜等病虫害。一般发生地区一次用药全覆盖,重发地区两次用药不动摇;对高感赤霉病品种和生育期极不整齐的田块,花期遇连阴雨天气的重发地区或田块,第一次用药后 5 天左右开展二次防治,做到全面用药,不留死角,做到“一喷三防”药肥混喷,一次用药,防病虫、防早衰、防干热风,保粒增重。
3、坚持适期用药。小麦赤霉病防治要准确掌握小麦扬花初期这一防控关键时期,努力做到“扬花一块、防治一块”;若小麦扬花期遇阴雨天气,可选择雨隙或抢在雨前施药,药后 6 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治。白粉病防治为病株率10%或病叶率5%时用药,难以在抽穗扬花期兼顾的田块,根据病情抓住适期单独指导用药,一般田块可结合赤霉病一并防治。
4、坚持科学用药。加强药剂品种、数量调度,确保大面积防治品种对路、数量有保障。药剂选择上,优先选用高效、安全、广谱、降毒素的绿色农药,避免抗药性农药和刺激毒素类农药的使用;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延缓抗药性,降低农残超标风险。赤霉病推广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氰烯·戊唑醇、丙硫·戊唑醇、氟唑菌酰羟胺等新型高效药剂,加快淘汰抗药性水平高的多菌灵类药剂,慎用刺激毒素增殖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白粉病可选用氯啶菌酯等。
5、坚持统防统治。各地应加强对专业化服务组织的调度,指导专业化服务组织优化防治策略、优选药剂品种、采用高效植保机械,对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切实扩大统防统治覆盖率,减少疫情防控期间的人员流动,提高防治效率和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