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种帮种植网_提供实用农业种植技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摘要: 第一节棉花苗期病害及防治  棉花苗期病害是由多种病菌侵染、危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病害。特别是低温多雨年份,棉花苗期病害危害严重,可以造成烂种、毁苗以及田间成片死亡,甚至毁种重播。发病轻时可延缓棉花的生长,形成弱苗,影响产量和品质。由于棉花苗期病害的 ...

第一节棉花苗期病害及防治

  棉花苗期病害是由多种病菌侵染、危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病害。特别是低温多雨年份,棉花苗期病害危害严重,可以造成烂种、毁苗以及田间成片死亡,甚至毁种重播。发病轻时可延缓棉花的生长,形成弱苗,影响产量和品质。由于棉花苗期病害的危害可造成棉花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能否控制苗期病害,保证全苗壮苗,已成为棉花优质高产的首要任务。

  一、棉花苗期病害种类

  (一)立枯病

  在棉花播种后到种子萌动未出土之前,侵染种子引起烂种或烂芽,病种子多呈褐色软腐状,挤压时流出黄褐色黏液。棉苗出土后受害,侵染幼茎,茎基部初现纵褐条纹,条件适宜时迅速扩展绕茎一周,缢缩变细,出现茎基腐或根腐,最终枯死或者萎倒。死苗易从土中拔出,其基部或根系上可见稀疏的丝状物。也有棉苗受害后,在子叶上出现黄褐斑,最后病斑破裂、脱落,形成穿孔。多雨年份,现蕾开花期的棉株也可受害,茎基部出现黑褐色病斑,表皮腐烂,露出木质纤维,严重的可折断死亡。感病部位,有时出现瘤状病变。

  (二)炭疽病

  从棉籽发芽到棉铃成熟均可受害,但主要危害棉苗和棉铃,常造成严重损失,成株的茎、叶受害轻微。棉籽在刚发芽未出土前被害,使幼芽及幼根变褐腐烂,但病轻的尚能出土。棉苗被害多在近土面的茎基部产生红褐色小病斑,扩大后呈褐色略凹陷的纵条斑,病斑边缘仍呈红褐色,有时病斑中部产生纵向裂痕。病重时,病斑扩展并包围整个茎基,呈黑褐色半湿腐状,苗枯萎。子叶被害,多在叶缘产生半圆形黄褐色或褐色病斑,外缘呈红褐色。子叶中部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易干枯破碎,子叶常枯死早落。幼苗顶端被害时呈黑褐色枯死。真叶上的病斑和子叶上相似,但外缘多呈深褐色,一般发生在叶片中部。叶柄及茎秆上的症状均呈红褐色至黑褐色的纵条斑,病部容易折断,在天气潮湿情况下,各部位的病斑表面都会产生橘红色的胶质物(分生孢子团)。

  (三)红腐病

  苗期、铃期均可染病。在苗期幼芽出土前受害,芽变为红褐色腐烂。出土后受害棉苗根部的根尖、侧根变黄,后变黑褐色腐烂。

  幼茎染病导管变为暗褐色,近地面的幼茎基部出现黄色条斑,后变褐腐烂,幼根、幼茎肿胀,子叶、真叶边缘产生灰红色不规则斑,湿度大时上面产生粉红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生产上早播的棉田或遇低温多雨天气,根部腐烂严重,常造成死苗。成株茎基部染病产生环状或局部褐色伤痕,皮层腐蚀,木质部呈黄褐色。

  (四)疫病

  棉苗疫病危害棉苗子叶、真叶、幼根、幼茎。幼根和茎感病后,初呈红黄色条斑,病斑发展围绕茎基和根部,幼苗干萎枯死,症状与红腐病初相似,但中后期病部颜色较淡。真叶受害时,初为暗绿色水渍状小斑,后逐渐扩大成墨绿色不规则形水浸状病斑,遇低温高湿时病斑扩展到心叶,生长点变黑,棉苗枯死。天气晴朗,温度升高,叶部病斑周围呈暗绿色,中央灰褐色,最后形成不规则形枯斑,子叶脱落。

  (五)猝倒病

  猝倒病菌侵染种子、幼芽和幼根,危害幼苗。受害的幼苗出土后,最初在幼茎基部接近地面部分出现水浸症状,严重时呈水肿状,并扩展变黄腐烂,呈水烫状软化,迅速腐烂倒伏。地下细根部分受害呈黄褐色,吸水不良,并促使整株幼苗死亡。子叶随着褪色,呈水浸状软化。在高温情况下有时病苗上出现白色絮状物,即病菌的菌丝。

  (六)茎枯病

  棉苗的子叶、真叶、叶柄和茎部都可受害。子叶和真叶发病,最初产生黄色小圆斑,外缘呈紫红色扩展后病斑呈近圆形和不规则形,褐色而具有同心轮纹,表面产生许多黑色小粒点

  (分生孢子器)。叶柄和茎部病斑

  呈褐色,梭形或长圆形,凹陷,

  病部易折断。棉铃染病,病斑与茎上症状相似。中间颜色较深,黑色。湿度大时病斑扩散迅速,致棉铃成为僵瓣,铃开裂不全或不开裂。

  (七)黑斑病

  苗期病斑常与冻伤及损伤斑并生。因为病菌是由棉苗冻伤、损伤或其他病菌造成的伤口入侵的。田间所见的病苗大都是生命力弱,子叶脱壳时受到损伤的棉苗。病苗的子叶粘在一起在央壳损伤处有黑褐色霉层。子叶或真叶伸展后受害,开始为紫红色或褐色背面凹陷的小斑点,多出现在棉苗受伤之后,以后扩大有或无明显同心轮纹,天气潮湿时,病斑上生有明显的黑色霉层。

  (八)角斑病

  该病不仅危害棉苗,同时也危害成株的茎叶及发育中的棉铃。

  苗期染病,子叶受害呈水渍状不规则形或圆形病斑,黑褐色,严重的子叶枯死脱落。真叶染病,叶背先产生深绿色小点,后扩展成油渍状,叶片正面病斑多角形,有时病斑沿叶脉扩展呈不规则条状,致使叶片枯黄脱落。茎染病,出现水渍状病斑,后扩大变黑或腐烂,病部凹陷,病株弯向一边。顶芽染病,形成“烂顶叶,造成全株死亡。湿度大时,病部分泌出黏稠状黄色菌脓,干燥条件下变成薄膜或碎裂成粉末状。棉铃染病,初生油浸状深绿色小斑点,后扩展为近圆形或多个病斑融合成不规则形,褐色至红褐色,病部凹陷,幼铃脱落,成铃部分心室腐烂。

  二、苗期病害的成因分析

  (一)立枯病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为主,较少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越冬,但收花前遇低温多雨年份棉铃染病时,57

  病菌侵入铃内,造成种子带菌。初侵染源主要为带菌的土壤。在干燥条件下,病菌可保持活力2~6年,在高温潮湿条件下只能存活4~6个月。病菌遇适宜条件和寄主,菌丝在寄主表皮细胞形成侵染,也可从伤口及自然孔侵入菌丝扩展导致组织坏死变褐,病死植株的皮层组织充满菌丝和菌核,成为重要的再侵染源。病菌借灌溉水、地下害虫及农事操作传播。阴雨多湿天气有利于立枯病发生。此外,地势低洼或土质黏重的棉田易发病,播种过早、地温低、幼苗生长缓慢及排水不良时发病重。

  (二)炭疽病

  炭疽病初侵染源主要为带菌的种子,一般棉籽带菌率30%~80%。种子萌发时病菌开始危害,可通过风、雨、昆虫、灌溉水传播病菌,再侵染无病的棉苗。病菌还可随病残体落入田间使土壤带菌。在铃期通过风雨飞溅侵染棉铃,即为棉铃炭疽病,使棉籽带菌,成为翌年的侵染源。土壤水分过多,空气相对湿度在85%以上,危害就会加剧,空气相对湿度低于70%时则不利于发病。连阴雨的情况下往往会导致温度下降,不利于棉苗生长,易于导致该病害流行。

  (三)红腐病

  病菌随病残体或在土壤中腐生越冬,病菌产生的分生孢子和菌丝体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苗期初侵染源还可以是附着在种子短绒上的分生孢子和潜伏于种子内部的菌丝体,播种后即侵入危害幼芽或幼苗。该菌在棉花生长季节营腐生生活。铃期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借风、雨、昆虫等媒介传播到棉铃上,从伤口侵入造成烂铃,病铃的内、外部均带菌,即形成种子带菌。红腐病菌在3~37度温度范围内生长活动,最适20~24益。高温对侵染有利。潜育期3~10天,其长短因环境条件而异。日照少、雨量大、雨日多可造成大流行。

  苗期低温、高湿发病较重。铃期多雨低温、湿度大也易发病。棉株贪青徒长或棉铃受病虫危害、机械伤口多,病菌容易侵入,发病重。

  棉铃开裂期气候干燥,发病轻。

  (四)疫病

  棉苗疫病的初侵染源主要为带菌的种子、土壤和病株残体。疫病菌的传播主要是环境适宜时产生游动孢子,随雨水、水流蔓延,因此多雨年份疫病发生严重。气温上升后,疫病菌在土中越夏,到铃期又释放游动孢子,随雨水飞溅到棉铃上侵染棉铃,所以棉籽中也有疫病菌。在15~30益,空气相对湿度30%~100%时都能发病,但多雨高湿是发病的关键因素。

  (五)猝倒病

  猝倒病的初侵染源主要为带菌的土壤,主要在幼苗阶段危害。

  病菌的卵孢子借流水传播,侵染危害。多从根部侵入,气孔和伤口也是侵入口。棉株长大抗性增强,病菌停止侵染。除以其卵孢子进入休眠外,也可在土中腐生或侵入其他寄主,到下一季棉苗出现时再继续危害。湿度大,土壤含水量高,有利于猝倒病的侵染传播。

  (六)茎枯病

  茎枯病的初侵染源,在病区以带菌的土壤为主。病菌以菌丝体和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能在土壤中存活2年以上。在新地区,带菌的棉籽是病害传播的重要途径。种子带菌以菌丝体潜藏在棉籽短绒上为主,也潜伏在种子内部。当棉籽发芽和幼苗出土时,潜藏在种子内、外的病菌和土壤中病菌均能侵染棉苗和幼茎。在气候适宜时,病菌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成为田间再侵染源,借助风、雨和蚜虫传播,造成再侵染。如此周而复始,构成了茎枯病的大范围流行。

  (七)黑斑病

  黑斑病的初侵染源主要为上年遗留的带菌成株病残体。当子叶展平及真叶开始出现时,如遇寒流侵袭,导致田间病害流行。阴湿多雨、低温成为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

  (八)角斑病

  病原细菌主要在种子及土壤中的病铃等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春棉花播种后借雨水飞溅及昆虫携带进行传播和扩散。该菌在棉铃上借雨水在寄主体表的水膜从表皮气孔或裂缝及虫伤等处侵入,在细胞间隙繁殖,破坏叶内的组织,经8~10天产生症状。病菌常通过病组织侵入到维管束,后到达种子,造成种子带菌,铃壳上的病菌随病残体落入土中,成为翌年初侵染源。该病以种子传播为主,种子带菌率6%~24%,在种子内部存活1~2年。长江流域棉区6~9月份发生,7~8月份进入盛发期,此间空气相对湿度高于85%,降雨次数多,降雨量大易发病,遇有台风暴雨袭击,发病重。海岛棉易感此病。

  三、棉花苗期病害防治

  (一)棉花苗期病害发病因素

  1.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影响棉苗病害发生的主导因素。各种病菌的生长繁殖及侵染均需要较高湿度,因此阴雨天最适棉苗病害发生。棉花是喜温作物,播种后遇到低温多雨会影响棉籽萌发和出苗速度,易遭受病菌侵染而造成烂种、烂芽,出苗后棉花生长发育不良,降低抗病力,发病重。特别是低温伴随有寒流和阴雨,有利于叶部病害大发生,而造成成片死苗。

  2.棉种质量棉种纯度不高,籽粒不饱满,生活力弱,播种后出苗缓慢,棉苗生长衰弱,易遭受病菌侵染,因而发病重。

  3.耕作栽培方式连作多年的棉田,土壤中积累大量病菌,翌年初侵染源多,发病较重。连作年限越长,发病越重。棉田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中水分过大,通气性差、地温偏低、土质黏重、土壤板结,致使棉苗出土困难,易导致烂种、烂芽,出苗后生长发育不良,而易遭受病原菌侵染,发病较重。播种过早、过深或覆土过厚,棉种萌芽慢,出苗延迟,常造成烂种、烂芽。畦边行间种植油菜或蚕豆使棉苗遮蔽面过大,光照弱,湿度大,发病较重。氮肥施用过多或缺乏钾肥,会使棉苗生长柔嫩而易感病。不及时松土、除草、追肥、间苗、治虫等,均会造成棉苗生育不良,促使发病加重。

  (二)棉花苗期病害防治措施

  棉花苗期病害的病原物有所不同,但发病规律有许多相似之处,如病害发生的关键时期、初侵染源、流行条件以及病原物的寄生性等。因此耕种帮建议棉花苗期病害的防治应以农业措施、种子处理和化学防治为基础,通过促苗壮苗,达到几种苗期病害整体综合防治的目的。

  1.农业措施从棉苗病害发生的规律来看,病害发生的原因之一是低温高湿的气候降低了棉苗的抵抗力,所以通过采取农业措施,来促使棉苗早发、壮苗或避开不利的气候条件,对减轻苗期病害具有良好的效果。

  (1)减少病原清洁田间病残枝叶,减少病原,减轻苗病的发生。

  (2)合理播种一般播种早、地温低、出苗慢、病菌侵染时间长、棉苗抵抗力弱,容易感染苗期病害。在我国北方棉区,选择适当的播种期是防治苗病的关键,根据各地气温变化情况,应使最易感病时期避开晚霜。同时掌握好播种深度,一般播种深度应控制在2厘米左右。播深不易出苗,播浅易造成棉苗“戴帽冶出土。

  (3)田间管理加强排水和冬灌保墒,避免因播前浇水而降低土温。注意增施有机肥料。早中耕,雨后中耕松土提高地温,促进幼苗生长。在降温前增施草木灰等,可减湿防寒。及时间苗,剔除病苗。清洁棉田,扫除残枝败叶,集中处理。

  2.种子处理种子处理也是促苗壮苗的措施之一,主要包括选种、晒种和种子消毒。

  (1)选种、晒种播种前选种,剔除烂籽、虫籽、秕籽、小籽、杂籽等,提高种子质量,出苗率高,苗壮病轻。在播种前半个月左右充分暴晒棉籽30~60小时,以促进种子后熟,提高发芽率、发芽势及杀死短绒上的病菌。

  (2)硫酸脱绒硫酸脱绒可杀灭种子表面上的病菌。方法是将比重1.8左右的浓硫酸加入到搪瓷盆中(每千克棉籽加浓硫酸70~100毫升)在火炉上加热至110~120益。将棉籽放在缸盆里,边加硫酸边搅拌,待棉籽乌黑发亮发黏时,立即用清水反复冲洗,一直洗到水色不显黄,水味不显酸为止,再将棉籽晾晒干。

  (3)温汤浸种温汤浸种兼有催芽和杀菌的作用,温汤浸种可杀灭种子内、外部病菌,还可促使提早出苗。温汤浸种的方法是:将棉种放在55~60益温水中恒温浸泡30分钟。也可采用“三开一凉冶法,即3份开水加1份冷水。水温约75益,投下棉籽搅拌后即60~65益。每50升温水可浸种30千克。温汤浸种在种子浸水后应充分搅拌,以后每隔10分钟左右搅拌1次,使棉籽受热一致,当水温低于规定范围时,加入热水升温,浸种后捞出,摊开晾至绒毛发白时,即可播种,如不能及时播种,可加冷水继续浸泡。

  (4)药剂拌种苗期病害一般都是几种病害混合发生,所以使用两种以上药剂混合使用,效果较好。也可与杀虫剂混用,兼治苗期害虫。对立枯病、炭疽病、红腐病等均有良好防治效果。常用拌种药剂有20%甲基立枯磷乳油、15%粉锈宁(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稻脚青可湿性粉剂、25%敌唑酮、40%卫福200F种衣剂。对棉苗疫病防治有效的药剂有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5%瑞毒霉(甲霜灵)可湿性粉剂和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等。棉花拌种药的用量一般为100千克棉籽拌药剂300~500克。

  3.喷药防治对于危害叶部的病害,如黑斑病和疫病,应在关键期及时喷药。根据天气预报,如有寒流侵袭,在降温前喷药防治。

  常用药剂有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

第二节棉花生长期病害及防治

  棉花生长期的病害有枯萎病、黄萎病、褐斑病、叶斑病等,特别是棉花枯萎病、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中的重要病害,已被列为检疫性对象。两种病害随美国棉花种子传入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零星发生。目前,这两种病害在我国各棉区均有发生,并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但这两种病害仍属于局部发生病害,而且多混合发生,所以应防止这两种病害向其他棉区扩散。

  棉花枯萎病、黄萎病造成的损失巨大。枯萎病常常使棉苗枯死、植株畸形,叶片功能下降,甚至毁种改茬,造成巨大损失。黄萎病在棉花花蕾期达到发病高峰,导致棉花落花、落蕾,甚至枯死,严重影响产量。现已经筛选出大量的高抗枯萎病棉花品种,随着这些品种种植面积的扩大,各棉区基本上控制了棉花枯萎病的危害。对于棉花黄萎病由于缺乏抗病品种,现用的品种只是对黄萎病具有一定的耐性。黄萎病严重威胁着棉花生产的发展,已成为棉花的第一大病害。

  一、棉花生长期病害种类

  (一)枯萎病

  棉花枯萎病从苗期开始发病,且发病症状最为明显,常表现为多样化,根据受害时期和严重程度,常见的症状类性有以下5种:

  1.黄化型子叶或真叶从叶缘或顶部开始变色,局部甚至整个叶片变黄,但不出现黄白色网纹,最终叶片凋萎脱落。2.黄色网纹型棉苗出土约20天后,子叶和真叶的叶脉褪绿,变成黄白色,而叶肉部分保持绿色。叶片局部或全部呈现纵横交错的黄白色网纹状。叶脉变色多由叶缘和顶部开始,以后向内逐渐扩展,形成块斑,有时可扩至整个棉株,自症状出现至棉苗枯死,一般需要15~20天。

  3.紫红型在早春气温偏低或

  不稳定的条件下,患病植株的子叶或真叶局部或全部变紫红色,出现紫红色斑块和整个紫红色叶片,最终叶片脱落,植株死亡。紫红型症状叶部的叶脉多呈深紫红色。

  4.青枯型病株的子叶或真叶突然失水,叶色呈深绿色,叶片变软下垂,最终植株青枯干死,但叶片不脱落。一般是出苗期遇高温天气(20益)、空气相对湿度大于62%、日照强时,显症状较多。

  5.皱缩型5~6片真叶时,有些叶片往往出现皱缩、畸形,叶色深绿,叶片变厚,节间缩短,病株比无病株明显变矮,但并不枯死。黄色网纹型、黄化型、紫红型的病株都可能变为皱缩型病株。

  在成株期,枯萎病常见症状为矮缩型。叶片深绿色,皱缩不平。

  与健株叶片比较,病株叶片变厚、粗糙,叶缘向下卷曲,轻病株虽可带病存活,但多数生长畸形,发育不良,影响结蕾。

  在棉苗时期,各种不同的棉花枯萎病病株的出现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一般条件下(如室内),多出现黄色网纹型。田间遇有低温天气时,多为黄化型或紫红型。气温骤变条件下,如雨后迅速转晴、变暖,日光暴晒强烈,容易出现青枯型。

  枯萎病株的共同特征:根、茎内部的导管变成黑褐色。

  (二)黄萎病

  黄萎病在棉花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自然条件下幼苗发病少或很少出现症状。一般在长出3~5片真叶时开始显症,棉花现蕾后田间大量发病,开始在植株下部叶片的叶缘和叶脉间出现浅黄色斑块,后逐渐扩展,叶色失绿变浅,但主脉及其四周仍保持绿色,病叶出现掌状枯斑,叶肉变厚,叶缘向下卷曲,叶片由下而上逐渐脱落,仅剩顶部少数小叶,蕾铃稀少,棉铃提前开裂,后期病株基部生出细小新枝。纵剖病茎,木质部上产生浅褐色变色条纹。夏季暴雨后出现急性型萎蔫症状,棉株突然萎垂,叶片大量脱落,发病严重地块惨不忍睹,造成严重减产。由于病菌致病力强弱不同,症状表现亦不同。划分为落叶型或称光秆型、枯斑型或掌状枯斑型和黄斑型等。

  1.落叶型该菌系的致病力强,病株叶片叶脉间或叶缘处突然出现褪绿萎蔫状,病叶由浅黄色迅速变为黄褐色,病株主茎顶梢、侧枝顶端变褐枯死,病铃、包叶变褐干枯,蕾、花、铃大量脱落,仅经10天左右病株成为光秆,纵剖病茎维管束变成黄褐色,严重时延续到植株顶部。

  2.枯斑型叶片症状为局部枯斑或掌状枯斑,枯死后脱落,为中等致病力菌系所致。

  3.黄斑型病菌致病力较弱,叶片出现黄色斑块,后扩展为掌状黄条斑,叶片不脱落。在久旱高温之后,遇暴雨或大水漫灌,叶部尚未出现症状,植株就突然萎蔫,叶片迅速脱落,棉株成为光秆。

  剖开病茎可见维管束变成淡褐色,这是黄萎病的急性型症状。

  黄萎病不矮缩,故能结少量棉铃。有时黄萎病和枯萎病混合发生,两种症状在同一棉株上显现,可通过剖检病茎鉴别。黄萎病、枯萎病都会引致维管束变色。黄萎病变色较浅,多呈黄褐色,枯萎病颜色较深,多呈黑褐色或黑色。发病重的棉株茎秆、枝条、叶柄的维管束全都变色。必要时镜检病原方可确诊。

  (三)褐斑病

  主要危害叶片。子叶染病,初生针尖大小紫红色斑点,后扩大成褐色、边缘紫色、稍隆起的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多个病斑融合在一起形成大病斑,中间散生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病斑中心易破碎脱落穿孔,严重的叶片脱落。真叶染病,病斑圆形,黄褐色,边缘紫红色。

  二、生长期病害的成因分析

  (一)枯萎病

  枯萎病菌主要在种子、病残体或土壤及粪肥中越冬。带菌种子及带菌种肥的调运成为新病区主要初侵感染源,有病棉田中耕、浇水、农事操作是近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田间病株的枝叶残屑遇有湿度大的条件长出孢子借气流或风雨传播,侵染四周的健株。病菌的分生孢子、厚垣孢子及微菌核遇有适宜的条件即萌发,产生菌丝,从棉株根部伤口或直接从根的表皮或根毛侵入,在棉株内扩展,进入维管束组织后,可在导管中产生分生孢子,并向上扩展到茎、枝、叶柄、棉铃及种子上,造成叶片或叶脉变色、组织坏死、棉株萎蔫。

  该病的发生与温、湿度密切相关,地温20益左右开始出现症状,地温上升到25~28益出现发病高峰,地温高于33益时,病菌的生长发育受抑制或出现暂时隐症,进入秋季,地温降至25度左右时,又会出现第二次发病高峰。夏季大雨或暴雨后,地温下降易发病。地势低洼、土壤黏重、偏碱、排水不良或偏施、过施氮肥或施用了未充分腐熟带菌的有机肥或根结线虫多的棉田发病重。

  (二)黄萎病

  病株各部位的组织均可带菌,叶柄、叶脉、叶肉带菌率分别为20%、13.63%及6.6%,病叶作为病残体存在于土壤中是该病传播的重要菌源。棉籽带菌率很低,却是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病菌在土壤中直接侵染根系,病菌穿过皮层细胞进入导管并在其中繁殖,产生的分生孢子及菌丝体堵塞导管。此外,病菌产生的轮枝毒素也是致病的重要因子,毒素是一种酸性糖蛋白,具有很强的致萎作用。

  适宜发病温度为25~28益,高于30益、低于22益发病缓慢,高于35益出现隐症。在温度适宜范围内,湿度、雨日、雨量是决定该病消长的重要因素。地温高、日照时数多、雨日天数少发病轻,反之则发病重。在田间温度适宜,雨水多且均匀,月降水量大于100毫米,雨日12天左右,空气相对湿度80%以上时发病重。一般蕾期零星发生,花期进入发病高峰期。连作棉田、施用未腐熟的带菌有机肥及缺少磷、钾肥的棉田易发病,大水漫灌常造成病区扩大。

  棉花枯萎病的发生与土壤耕作层10厘米左右温度和降雨有关。

  当地温20益左右时,从棉苗开始,随着地温上升,田间枯萎病苗率显著增加,北方棉区在5月底至6月初,地温达到25~30度时,枯萎病也达到了发生高峰。夏季地温高达30度以上时,病势暂停发展,进入潜伏期。秋季时地温下降后北方棉区发病有所回升,但不会出现明显的发病高峰。当地温适宜时,雨量也是影响发病的一个因素。

  枯萎病的发生情况决定于发病期间的雨量多少和分布。一般6月份雨水大、分布均匀,则发病严重,雨量少或降雨集中则发病轻。发病程度与棉花的生育期也有很大关系,虽然棉花在苗期就可染病死亡,但棉花枯萎病在棉花现蕾前后的现蕾期才达到高峰。

  黄萎病的发病适宜温度为25~28益,低于25益或高于28益时发病缓慢,温度高于30益时不再显症,进入潜伏期。湿度对黄萎病的影响也较重要,温度适合湿度不适宜,该病也不会快速发展。当温度低于28益,空气相对湿度大于70%时是黄萎病发生最适宜的条件。在棉花整个生育期,北方棉区一般有2个发病高峰,时间一般在6月底至7月初和8月底至9月初。

  (三)褐斑病

  该病菌寄生性强,只在寄主叶组织上寄生,在病残体上越冬。

  苗期在阴雨、低温的年份发病较重。套作棉田土温低,空气湿度大,棉苗生长较弱,容易发病。目前,棉麦套种面积很大,应注意褐斑病的流行和危害。地膜棉及营养钵育苗的苗床,发病也较严重。

  三、生长期病害防治措施

  (一)防治策略

  根据棉田枯萎病、黄萎病的发生情况,可以把棉田划分为无病区、零星病区、轻病区、重病区。实行保护无病区,消灭零星病区,控制轻病区,改造重病区的防治策略。

  1.加强检疫,保护无病区主要是检疫。严禁从病区调运种子,重点保护无病区,防止病菌随种子传播蔓延,严禁使用来自病区和未经热榨的棉籽饼,以防止枯萎病、黄萎病的传入,建立无病供种基地,繁殖无病良种。

  2.及时消灭零星病区主要措施是查找病株、消灭零星病株和铲除土壤病菌源。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在棉花生育期间或收花后拔棉秆前,捡净病株周围的病残体;二是在以病株为中心1平方米的范围内做土埂,将内土层深翻30厘米,越冬前彻底对土壤消毒,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消灭。

  3.及时控制轻病区轻病区有向重病区转化的可能,应尽力压低和控制病害,使之向无病区方面转化,主要措施是以轮作倒茬为主,同时兼用种子处理、棉籽饼消毒、育苗栽培和清洁棉田等措施。

  4.全力消灭重病区采取以种植抗、耐病高产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二)防治方法

  1.优选抗病新品种高抗品种有新陆中2号。抗病品种有辽棉5号、辽棉10号、辽棉7号、中棉9号、中棉1号、中棉19号、中棉99号、中3723、中8004、中8010、晋68-420、晋86-4、晋86-12、晋棉21号、晋棉16号、湘棉16、鄂抗棉3号、临66610等。

  耐病品种有晋无2031、中棉18号、晋无252、鲁343等。在黄萎病、枯萎病混合发生的地区选用兼抗(耐)黄萎病、枯萎病的品种,如陕1155、辽棉5号、辽棉7号、中棉12号(381)、豫棉4号、冀棉15号、中棉17号、中棉16号等。

  2.普及轮作制提倡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尤其是与水稻轮作,效果最为明显。在黄河流域棉区禾谷类作物与棉花轮作3年以上,采用小麦、玉米、油菜等轮作3~4年,可大大减轻棉花枯萎病、黄萎病的危害。南方棉区可采用水旱轮作1~2年的方式,防病效果明显。由于种水稻的淹水期间,会造成土壤无氧发酵,可杀死大量病原菌,防病效果显著。

  3.提高农业栽培技术适时播种,清洁棉田,增施基肥和磷、钾肥,早中耕,及时除草、整枝、打叶,合理灌溉,及时排水等措施,都能增强抗病力,减轻枯萎病、黄萎病造成的危害。

  4.强化初期的棉种消毒处理先对棉种进行硫酸脱绒,然后再以加入抗菌剂“402冶2000倍液的55~60益的热汤闷浸30分钟,浸种后捞出晾干即可播种。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克放在25毫升10%稀盐酸中,加水975毫升,再加入0.3克平平加或洗衣粉,配成1000毫升药液,每5千克棉种用药液17.5~20升于室温下浸种24小时。也可把多菌灵配成0.3%悬浮液于室温下浸种14小时。还可用杀菌剂进行种子包衣或选用包衣种子。

  5.高效施肥减少辛硫磷等有机磷农药用药次数及浓度,防止棉株受药害而降低自身抗病力。不要偏施、过施氮肥,做好氮、磷肥配合施用,注意增施钾肥,提高抗病力。改善棉田生态环境使棉田土温较高,但湿度不宜过大,忌大水漫灌,可减少发病。

  6.实施棉种土壤处理可用70%二溴乙烷500倍液或滴滴混剂200倍液(黄萎病用120倍液)处理病区。也可以每平方米土壤用棉隆原粉70克,拌入30~40厘米深的土壤中,然后用净土覆盖或浇水封闭土表。也可用50%棉隆可湿性粉剂140克,加水45升稀释后浇灌。

  7.生物科技防治放线菌对棉花黄萎病大丽轮枝菌有较强抑制作用。木霉菌对棉花黄萎病大丽轮枝菌有较强拮抗作用,可用以改善土壤微生物区系、进而减轻发病。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成功地分离出了枯草芽孢杆菌NCD-2菌株,该菌株对棉花黄萎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目前已完成NCD-2菌株(萎菌灵)500升发酵罐的中试发酵工艺、制剂生产工艺与生产标准。使用时可先将棉花种子在水中浸泡,控去多余水分后,用萎菌净可湿性粉剂拌入棉种,用量为干种重的10%或每667平方米用量200~300克,或在棉花生长至开花期,用800~1000倍液进行喷雾,每隔7~10天喷洒1次,共喷药2~3次。

第三节棉花铃期病害及防治

  侵染棉铃的病害有20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是棉铃疫病,其他常见的还有炭疽病、角斑病、红粉病、黑果病、曲霉病、软腐病、红腐病、灰霉病和茎枯病,这些病害常复合侵染,同时发生,导致棉花减产15%~20%,多雨年份可达50%以上,严重影响棉花的质量。

  一、棉花铃期病害种类

  (一)疫病

  疫病的发病多在青铃基部、铃缝和铃尖部位开始,先表现出深青色水渍状,逐渐扩展至全铃,变成青褐色,最后成为黑色油光状。

  从初见症状起,一般3~5天整个铃变为黑色。疫病初侵染后,很快侵染中柱、心皮及种子外皮,这些部分变青褐色。当铃表面开始变成青亮墨绿色时,铃面上见不到菌丝,显微镜检可见菌孢子,这是棉铃疫病最主要的特征。几天后在棉铃表面局部生出一薄层霜霉状物。在一般情况下病铃很快被其他腐生菌或弱寄生菌侵染,疫病症状被掩盖,病铃逐渐腐烂或成僵瓣。

  (二)炭疽病

  棉铃受害初期产生暗红色或褐色小斑点。小斑点逐渐扩大后为圆形绿褐色病斑,表面皱缩,略凹陷,有时病斑边缘呈明显的暗红色,稍隆起,病斑表面常密生小黑点(分生孢子盘),湿度大时小黑点上产生淡粉红色黏液。潮湿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展,几个病斑连在一块,扩大到全铃。棉铃成熟时,病部纤维常成为灰黄色僵瓣。

  受害严重时,棉铃不能开裂。

  (三)红粉病

  红粉病又称棉铃红粉病。此病危害棉铃,病铃上布满粉红色绒状物,厚且紧密。气候潮湿时,变为白色绒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造成棉铃不能开裂,纤维连成僵瓣。

  (四)软腐病

  病铃初生深蓝色或褐色病斑,后扩大软腐,产生大量白色丝状菌丝,渐变为灰黑色,顶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子实体。剖开棉铃,呈湿腐状,影响棉花质量和纤维强度。该病多发生在被玉米螟蛀食的棉铃上,病情扩展较快,造成全铃湿腐或干缩。

  (五)红腐病

  棉铃染病后初生无定形病斑,多在铃尖、铃壳裂缝或铃基部发生。病部初呈墨绿色,水渍状小斑,病斑扩展至全铃而呈黑褐色腐烂,遇潮湿天气或连阴雨时病情扩展迅速,遍及全铃,有的还可扩展到棉纤维上,产生均匀的粉红色或浅红色霉层,雨后易连在一起,形成粉红色的块状物,致使病铃不能开裂,棉花纤维腐烂呈僵瓣状。

  种子染病后,发芽率下降。

  (六)黑果病

  病菌只侵染棉铃,致全铃受害。铃壳初淡褐色,全铃发软,后铃壳呈棕褐色,僵硬,多不开裂,铃壳表面密生突起的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发病后期铃壳表面布满煤粉状物,棉絮腐烂,呈黑色僵瓣状。

  (七)曲霉病

  初在棉铃的裂缝、虫孔、伤口或裂口处产生水浸状黄褐色斑,接着产生黄绿色或黄褐色粉状物,填满铃缝处,造成棉铃不能正常开裂。连阴雨天或湿度大时,长出黄褐色或黄绿色绒毛状霉,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棉絮质量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或干腐变劣。

  (八)灰霉病

  我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棉区后期棉铃上时有发生。据观察主要发生在棉花疫病、炭疽病侵染过的棉铃上,棉铃表面长有灰绒状霉层,病情严重可造成棉铃干腐。

  二、铃期病害的成因分析

  (一)疫病

  棉铃疫病是导致棉花烂铃最主要的原因,连作棉田,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密度大、氮肥用量多、长势过旺的棉田发病严重。8月下旬至9月上旬,连续阴雨、温度高、湿度大、棉田通风透光性差,会造成疫病大范围发生。地膜覆盖棉田,成铃早,烂铃率高于未盖膜棉田。侵染循环特征见棉苗疫病。

  (二)炭疽病

  见棉苗炭疽病。

  (三)红粉病

  红粉病病菌可在病铃上越冬。该菌是弱寄生菌,多从伤口或铃壳裂缝处侵入,借风、雨、水流和昆虫传播,进行再侵染。低温、高湿有利于发病。暴风雨或害虫危害严重,发病重。土壤黏重,排水不良,种植密度大,整枝不及时,施用氮肥过多的棉田发病重。

  (四)软腐病

  病菌寄生性弱,分布十分普遍,除寄生在棉铃上外,可在多汁蔬菜残体上以菌丝营腐生生活,翌年春条件适宜产生孢子囊时,释放出孢囊孢子,靠风雨传播,病菌则从伤口,或生命力衰弱,或遭受冷害的部位侵入。该菌分泌果胶酶能力强,导致病组织呈糨糊状,在破口处产生大量孢子囊和孢囊孢子,进行再侵染。气温23~28益、空气相对湿度大于80%时易发病,雨水多或大水漫灌,田间湿度大,整枝不及时,株间郁闭,棉铃伤口多发病重。

  (五)红腐病

  该病病菌在棉花生长季节营腐生生活。铃期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借风、雨、昆虫等媒介传播到棉铃上,从伤口侵入造成烂铃,病铃上种子内外部均带菌,形成新的侵染来源。红腐病病菌在3~37益温度范围内生长活动,最适温度为20~24度。高温对侵染有利。日照少、雨量大、雨日多可造成大范围流行。苗期低温、高湿发病较重。

  铃期多雨低温、湿度大也易发病。棉株贪青徒长或棉铃受病虫危害、机械伤口多,病菌容易侵入发病重。棉铃开裂期气候干燥,发病轻。

  (六)黑果病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黑果病病菌是引起棉花烂铃的初侵染病原之一。黑果病发生的温度范围较宽,对湿度要求很高。雨量大发病重。棉铃伤口多,如虫伤、机械伤、烧伤等可诱发黑果病的发生。

  (七)曲霉病

  病菌以菌丝体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存活越冬。翌年春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从伤口或穿透表皮直接侵入,曲霉菌危害棉铃,能侵入种子,造成种子带菌,成为该病重要初侵染源。病菌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继续侵染有伤口、裂口的棉铃,使病害不断扩大。该病属高温型病害,是烂铃的次生病害。曲霉菌生长适温33益。上海棉区曲霉病多于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进入危害盛期,气温高的年份发病重。

  (八)灰霉病

  灰霉病的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及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为主。翌年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体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借气流、雨水或露珠及农事操作进行传播,萌发时产生芽管,从寄主伤口或衰老的器官及枯死的组织上侵入,发病后在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本菌为弱寄生菌,可在有机物上腐生。发育适温20~23益,最高31益,最低2益。对湿度要求低,空气相对湿度85%以上或棉田小气候的相对湿度高于90%,都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三、铃期病害防治措施

  棉铃病害发生时间较长,常数种病害同时或先后复合发生,各种病害的发生规律十分相似,与温、湿度和田间小气候关系密切。

  因此首先要做好农业防治,结合栽培管理,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条件,搞好虫害防治工作,重病田应适当采用化学防治措施,是铃病防治的总体策略。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加强田间管理

  降低田间湿度是控制铃病发生的重要技术环节。棉花生长中后期,及时整枝、打杈、去老叶,对减轻发病作用明显,推株并垄有利于改善棉株下部小气候,降低湿度,减轻发病,雨天及时清沟排水,可减少一半烂铃。早期病铃是中后期病害的再侵染源,及早摘除早期病铃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可减少病菌再侵染的机会。

  (二)合理套作栽培

  棉田间套作其他矮秆作物,有利于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可将疫病减轻50%~90%;棉花实行宽窄行种植、高畦栽培等有利于降低田间湿度,加强通风透光,减轻发病。施氮肥过多易导致棉花徒长,抗病力减弱,且田间易郁闭,加重铃病发生。磷、钾肥有利于棉花健发稳长,增强抗病力。因此耕种帮建议施肥要氮、磷、钾配合施用。

  (三)减少虫害隐患

  棉铃虫、玉米螟、红铃虫、金刚钻等中后期蛀铃害虫危害的伤口,为病菌的入侵增加了机会,且害虫也是病菌携带者和传播者。

  因此耕种帮建议搞好中后期害虫防治工作,可有效减轻铃病的发生。

  (四)及时、合理的药剂施用

  铃病受气候及田间棉株生长状况影响很大,发生时间长,病菌种类多,药剂防治有一定难度,并且中后期棉株高大、茂密,南方降雨频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施药难度并影响药剂效果。但是,在上述铃病中,除角斑病由细菌侵染发病外,其余的全是真菌性病害,这为药剂防治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和效果保障。

  1.喷雾防治结合红铃虫防治,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连续2~3次。

  2.用药保护铃病初发时用药,以后每隔10天喷药1次,连施3次。可用1:1:200波尔多液,或77%多宁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400~500倍液等。此外,还可选用炭疽福美、代森锰锌、甲霜灵、甲霜灵锰锌等药剂喷施,喷施时以铃为重喷部位。

第四节棉花生理性病害及防治

  一、棉花红(黄)叶茎枯病

  (一)发病症状

  棉花红(黄)叶茎枯病是一种生理性病害。一般在棉花蕾期开始显症,在结铃吐絮期发病最重,吐絮期成片死亡。主要症状表现在叶片上,呈现红叶或黄叶两种。

  发病初期,叶片出现红色或紫色斑点,此后逐渐发展,除叶脉仍保持绿色外,其他部分均呈黄色、紫色或红色,随着病情的继续发展,全叶片变成黄褐色或红褐色。病叶边缘向下卷曲,叶片干枯凋落,最终全株枯死。发病轻的棉株,如得到营养条件和气候变为正常,茎部还能生出腋芽,但不能开花结铃。发病顺序主要从主茎顶端或果枝的枝梢开始发病,自上而下,自内向外发展。在自然条件下,不同棉田表现不同类型,有黄叶型和红叶型,两者多兼有,同一株叶片也可表现不同的颜色。发病植株矮小,结铃少而小,吐絮早,纤维品质差。

  (二)发病规律

  棉花红(黄)叶茎枯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一般认为土壤、气候、灌溉、耕作制度及营养与棉花红(黄)叶茎枯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这些条件直接影响棉株的生理功能,造成根系发育不良,影响棉株对养分的吸收。棉田耕作粗放,土壤板结透气性差,棉根发育不良,病害表现较重。土壤缺少有机肥,特别是缺乏钾肥,病害发生较重。过量施用氮肥,导致棉花长势过旺,田间郁闭,影响对钾元素的吸收,加重病害的发生。田间排灌不畅,长期干旱或雨后长期积水,影响根的生长,病害发生较重。盐碱地棉田,土壤养分供应不平衡,常诱发该病的发生。前期结铃早而多,导致后期棉株过早衰败的棉田,病害发生较重。恶劣的天气条件,长期干旱后突降暴雨易引起该病的发生,长期阴雨也能加剧该病危害。

  (三)防治方法

  1.增施钾肥,提高肥效利用率缺钾是诱发棉花红(黄)叶茎枯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对土壤潜在性缺钾或施钾较少的棉田,每667平方米可追施氯化钾或硫酸钾10~15千克、过磷酸钙20~30千克,以满足棉花对钾元素的需求,调整棉田肥料配比结构,提高氮、磷的利用率。

  2.加强管理,增强棉株抗逆能力对于旺长棉田,每667平方米可施用缩节胺2~3克或助壮素8~12毫升,对水50升喷雾,能有效促进其稳长。对于土壤板结的棉田,及时中耕破板通气,增强土壤通透性能。对于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棉田要及时注意疏通灌沟,排除田间积水,促使棉根生长下扎。地膜覆盖的棉田,要及时揭去地膜,促使棉根向纵深发展。增施农家肥及有机肥,平衡土壤养分,促进棉花健康生长;轻施苗肥,重施花铃肥,并且施肥时要氮、磷、钾配合施用;及时整枝打杈,保证棉花养分、水分的合理应用;加强棉花病虫害的防治,保证棉花健壮生长。

  3.喷施叶面肥,改善棉株吸肥环境发病前期或初期棉田可采取叶面喷施2%尿素+0.2%磷酸二氢钾+叶面微肥混合液,重点喷施中、上部叶片背面,间隔7~10天喷施1次,共喷施2~3次,防治效果较好。

  4.抗灾防病灾害性天气是此病的主要诱导因素,因此要完善棉田排灌设施建设,改善排灌条件,做到旱能浇、涝能排,保证棉株的正常生长发育。

  二、棉花缺素症

  棉花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某种营养元素缺乏而引起的植物生理失调,生长不正常,出现的各种病状称为缺素症。主要有缺少硼、锌、锰、钼、铜、铁等微量元素。

  (一)缺硼症

  1.发病症状在土壤严重缺硼时(土壤含速效硼小于0.1毫克/千克),在苗、蕾期即有表现,主要是叶片变厚、变脆,色暗绿无光泽,主茎生长点受损,腋芽丛生,上部叶片萎缩,至蕾铃期脱落严重。但病症却最早出现在叶片上,症状易发生于现蕾到开花的新生组织上。

  2.发病条件有机质少的土壤、沙性土、保水保肥性差的土壤,及生育期持续干旱和雨水过多的,易诱发缺硼。

  3.施肥方法播种前每667平方米施持力硼200克作为基肥,或用20.5%速乐硼或者20.5%威力硼1000倍液,在棉花蕾期、花铃期各喷施1次。

  (二)缺锌症

  1.发病症状从第一片真叶开始,幼叶即呈现青铜色,叶脉间明显失绿,变厚变脆易碎。叶边向上卷曲。叶间缩短,植株矮小呈丛状,生长受阻,结铃推迟,蕾铃易脱落,症状易发生在花铃期的老叶上。

  2.发病条件磷肥施用量大,以及施用氮肥过多,都会导致土壤有效锌的不足。

  3.施肥方法每667平方米用硫酸锌1千克拌细干土10~15千克,在耕地前基施或苗期追施,叶面喷施70%禾丰锌3000倍液,或25%威力锌1000倍液,在苗期、现蕾期各喷施1次。

  (三)缺锰症

  1.发病症状幼叶在叶脉间出现浓绿与淡绿相间条纹,叶片的中部比叶尖端更为明显,叶尖处呈淡绿色,在白色条纹中同时出现一些小块枯斑,以后连接成条和干枯组织,并使叶片纵裂。症状易发生于现蕾初期到开花的植株上部及幼嫩叶片。

  2.发病条件土壤pH大于7、沙性、有机质含量低的地块有效锰含量低,雨水过多,锰素易淋失,发病重。

  3.施肥方法用0.2%硫酸锰或高锰酸钾800倍液,或600倍液的绿叶素等含锰的叶面肥,在苗期、初花期、花铃期各喷施1次。

  (四)缺钼症

  1.发病症状老叶失绿植株矮小,叶缘卷曲,叶子变形,以至干枯而脱落。有时导致缺氮症状,蕾、花脱落,植株早衰。症状易发生于苗期到现蕾的植株新生组织。

  2.发病条件大量使用磷肥、含硫肥料,以及使用锰肥过量。

  3.施肥方法用0.05%~0.1%钼酸铵溶液喷施2~3次,也可使用含钼的叶面肥。

  (五)缺铜症

  1.发病症状植株矮小,失绿,植株顶端有时呈簇状,严重时顶端枯死,而且棉花缺铜容易感染各种病害。该症状易发生于植株新生组织。

  2.发病条件有机质含量低、土壤呈碱性,铜的有效性降低。

  氮肥施用过多,也会引起缺铜。

  3.施肥方法每667平方米施硫酸铜0.2~1千克拌细干土10~15千克,耕前均匀撒施,叶面喷施,可用0.02%硫酸铜在苗期、开花前各喷施1次。

  (六)缺铁症

  1.发病症状表现为缺绿,开始时幼叶叶脉间失绿、叶脉保持绿色,以后完全失绿,有时一开始整个叶片就呈黄白色,茎秆短而细弱;多新叶失绿、老叶仍保持绿色,症状易发生于新生叶片。

  2.发病条件土壤中磷、锌、锰、铜含量过高,钾含量过低,土壤黏性大,水饱和度高,使用硝态氮肥,均会加重缺铁。

  3.施肥方法每667平方米用硫酸亚铁5~10千克作基肥,叶面喷施600倍液的绿叶素等含铁的叶面肥。

  三、棉花药害症

  农药使用不当,如高浓度用药、高温下施药、花期施药,特别是使用对棉花敏感的除草剂时,均能形成药害。

  (一)发病症状

  触杀性药剂可产生急性药害,一般在几小时至几天内出现药害,轻者表现为叶片边缘、叶尖烫伤、变色、卷缩、焦枯等,重者叶片大部呈水渍状,或出现斑枯、条纹、变色、卷缩、焦枯等症状。

  内吸性药剂则产生慢性药害,施药后较长时间才表现出植株矮化、畸形、叶肉增厚、叶色浓绿、叶形皱缩等,严重时侧枝丛生、生长点坏死。苯氧羧酸类激素除草剂如二甲四氯、2,4-D、2,4-D丁酯等在极低浓度时表现刺激作用,稍高浓度时则抑制生长,表现畸形,甚至死亡。如棉花受2,4-D药害后,叶片变小变窄,呈“鸡爪状叶。氟乐灵的过量使用会使棉花主根形成肿瘤,次生根生长受抑制,生长发育受阻、变弱。残效期长的除草剂,如氟乐灵、莠去津、虎威、绿黄隆等,其残留毒性往往造成轮作中敏感的后茬作物受药害。

  (二)防治措施

  防治棉花产生药害,首先要选好农药,看清剂型、含量、质量和防治对象,严格按操作规定使用。若用除草剂做土壤处理,有机质含量高的黏性土用药量可稍多一点,有机质含量低的沙土用药量应少些。喷施除草剂时要注意风向,设立隔离带,防止药剂随风飘移而伤害邻近的敏感作物。喷洒除草剂的喷雾器应专用,施过药后要把喷雾器认真冲洗干净,以免以后伤害其他作物。

  (三)补救措施

  药害一旦产生,应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减轻药害。对于触杀型除草剂药害,可追施速效肥料及根外追肥来挽救,以恢复作物生长,对激素型除草剂如2,4-D、二甲四氯雾滴飘移到棉花上产生的药害,可打去畸形枝,并喷洒赤霉素或撒草木灰、活性炭等,促进侧枝正常生长。安全保护剂R-25788和NA萘酐对酰胺类除草剂如敌草能、拉索、丁草胺、乙草胺、都尔等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可根据情况选择使用,以避免或减轻除草剂的药害。发生药害后,及时喷洒600倍植物细胞膜稳定剂“天达-2116冶药液,或爱增美2000倍液,或5000倍康凯药液,每5天1次,连续2~3次,可明显降解药害症状,减轻危害。

  
耕种帮提供实用种植技术
上一篇:贡菜的种植管理技术(贡菜种植技术)
第一节棉花苗期病害及防治  棉花苗期病害是由多种病菌侵染、危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病害。特别是低温多雨年份,棉花苗期病害危害严重,可以造成烂种、毁苗以及田间成片死亡,甚至毁种重播。发病轻时可延缓棉花的生长,形成弱苗,影响产量和品质。由于棉花苗期病害的 ...
下一篇:种好番茄和黄瓜需要做好哪些事(种植番茄和黄瓜的知识)
第一节棉花苗期病害及防治  棉花苗期病害是由多种病菌侵染、危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病害。特别是低温多雨年份,棉花苗期病害危害严重,可以造成烂种、毁苗以及田间成片死亡,甚至毁种重播。发病轻时可延缓棉花的生长,形成弱苗,影响产量和品质。由于棉花苗期病害的 ...

相关技术

最新评论

羊粪有机肥料介绍
  羊粪有机肥料介绍  羊粪有机肥料采用内蒙古圈养吃精饲料绵羊羊粪为原材料,添加
韭菜不分蘖的原因
  1、播种时间不当:  韭菜有较强的适应性,耐热性和耐寒性都不错,但是它也不能
香菜不出苗处理措施
  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是种香菜非常重要的一步,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香菜的种子是
葡萄着色慢的原因
  1、高温天气:  在北方很多地区,长期处于高温干旱状态,昼夜温差不明显,这种
核桃的追肥量和方法
  核桃追肥量  核桃追施肥量因树龄、树势、品种、土壤和肥料的不同而不同。目前,
种植草莓坐果小的原因
  1、过早的保留花枝和幼果:一般来说定植后20天至一个月是草莓养根养苗的关键时期,
葡萄套袋出现烂果原因
  1、套袋时间不对:  众所周知,套袋过早起到的效果通常都不太好,正确的套袋时
造成番茄空心的原因和预防措
  造成番茄空心的原因  1、品种问题:目前我国番茄的品种高达成百上千种,根据番
生姜种植时间和姜种处理方法
  生姜的种植时间  生姜种植时间一般在每年的清明前后进行,也就是每年的三月份到
大蒜亩用种量和播种深度
  1、大蒜种植行距株距及亩用蒜种量  以产蒜薹为主的早熟大蒜品种一般植株较矮小
给葡萄增甜方法
  1、施肥增甜  (1)葡萄果实生长期施用速效磷肥或者钾肥,都能促进果实含糖量提
枣树提高坐果率方法
  1、环状剥皮  环状剥皮是通过切断韧皮部来阻止光合作用生产的有机养分向根部的
冬季大棚番茄增产措施
  1、减少水肥供应  冬季阴雨天气较多,通常大棚内不光温度低,而且湿度也相对比
冬季番茄着色不良解决措施
  1、保温增温:  温度是保障番茄良好上色的基础因素之一,根据番茄的生长习性可
豆角打尖方法
  1、豆角打尖  为了豆角的产量能够增加,质量能够达到更好,就一定要控制藤蔓的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种地网|手机版|茶叶知识|肥料价格|农药价格| 耕种帮种植网 ( 桂ICP备14001967号 )

GMT+8, 2024-11-22 11:29 , Processed in 0.767523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X3.2

© 2015-2019

4501070200068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