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上海花卉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 展望中国花卉产业未来的光明前景 中国花卉园林快讯记者柏斌报道 今年55岁的蔡友铭研究员是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中国花卉协会花卉景观分会名誉会长。他自1985年涉足花卉行业以来,亲历和见证了上海花卉产业近40年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在引领中国花卉产业发展征程中,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 蔡友铭在大棚中观察盆花长势 在日前召开的“中国花卉景观高峰论坛”上,蔡友铭回顾了上海花卉产业发展的光辉历程。他说,上海花卉种植历史已有500多年。鸦片战争后,上海外侨迅速增多,外来花卉品种也随之引进入上海,并因其花型别致、色彩丰富,经济效益高而迅速发展。抗日战争时期,上海花卉产业深受影响。但新中国成立后又迅速崛起,特别是第一个五年计划,上海花卉伴随着国家的全面复兴,迅速发展壮大。 蔡友铭说,改革开放以来,上海花卉发展更是突飞猛进,进入了一个跨越式发展的阶段。1985年,上海不仅从国外引进百合、唐菖蒲、鸢尾、满天星、非洲菊、洋桔梗等花卉新品种,还从日本引进了锦松、大阪松等盆景、盆栽植物。之后,崇明的唐菖蒲、夜来香等宿根花卉,奉贤的非洲菊等花卉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闵行区梅陇以康乃馨等鲜切花生产为主,闸北区彭浦以盆栽菊花生产为主和浦东凌桥以观叶植物生产为主的三大花卉产业集中区。 蔡友铭在中国花卉景观高峰论坛上作主题报告 据蔡友铭介绍,1985年,上海不仅成立了花卉协会,还在上海植物园举办的我国首次国际花卉展,吸引了23家荷兰等国外客商携带百合、月季等花卉新品种参展、交流,标志着上海花卉蓬勃发展并释放出对外开放的重要信号。此后,一些国外著名花企陆续入驻上海。从1986年开始,上海陆续兴建了一批设施现代化、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的花卉生产基地。 1989年后,上海的华山花店、瑞金花店、新艺花行等相继开业,标志着上海花店业的兴起。蔡友铭说:“那时候的花店,太好赚钱了,利润可达到200%。” 1990年上海市花卉良种试验场成立。1993年在上海成立的首家中日合资花卉公司——虹华园艺有限公司,开启了我国鲜切花出口的先河。 1997年,中荷两国农业部在上海成立中荷花卉园艺培训中心,推动了我国花卉大踏步发展的步伐。当年,在陕西路的文化广场变身花卉市场,上海花卉市场开始步入繁荣。2001年,上海市不仅在人民公园首次举办“年宵花市”,还举办了“2001中国国际花卉园艺博览会” 说到上海花卉近10年的发展,蔡友铭倍感欣慰。他说,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推动了上海花卉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快速发展,花卉产业总量以每年30-40%的速度增长。2020年末,上海出台《关于推进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服务高品质生活的意见》,明确花卉产业是美丽产业、富民产业,是服务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载体。“《意见》的出台,不仅对上海推进建设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上海花卉界、科技界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蔡友铭说。 蔡友铭研究员 蔡友铭研究员长期从事花卉资源收集与评价、新优品种选育和示范应用,种苗规范化、规模化繁育以及花文化挖掘推广,是上海地区花卉科研生产推广的领头人,曾获得部级省级的科研成果一、二等奖18项。他先后担任上海市花卉良种试验场场长,上海市花卉协会秘书长、会长,上海市绿化局林业局副局长,是上海市花卉育种中心首任主任,因此耕种帮建议用了如指掌来形容他对花卉行业的了解,一点都不为过。对于花卉产业,他也比别人看得更深、更准、更远。他在回顾光辉历程的同时,也展望花卉产业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 蔡友铭认为,花卉是高品质生活的重要内容。上海不仅是国内外花卉贸易周转中心,也是我国重要的花卉消费中心。目前,上海花卉消费需求已由礼品需求过渡到日常需求,成为上海高品质生活的一部分,其中鲜切花的消费量居国内之首,庭院花卉、市政景观用花品质和数量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在蔡友铭看来,上海花卉的全产业链发展,离不开从花卉生产设施设备、种苗高效繁育和机械化、模块化、智能化等智慧管理技术等花卉科技的迭代升级以及特色花卉资源的开发利用、依托“互联网+”新商业模式,拓展花卉流通渠道。“花卉要发展,必须要走产业、科技融合发展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良性循环。中国花卉生产面积已位居世界榜首。但从花卉生产大国变成花卉强国,必须要提高花卉的软实力,通过提高科技含量,增强花卉核心竞争力。”蔡友铭说。 蔡友铭表示,上海农科院的使命是既要服务农民增产增收,也要服务市民高品质的生活。因此花卉园艺产业成为科学院研究和关注的重要方向。他希望花卉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的征程上贡献力量,期待通过花卉新品种的不断的研发、花卉技术的开发,让花卉产业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他说:“花卉是美丽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