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套种玉米复播大豆三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_李辉 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持续流失,对我国粮食安全、粮食作物产品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基于此,为促进我国粮食产量稳步提升,结合实践经验,对农作物栽培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根据区域地理特征,提出小麦套玉米复播大豆三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希望推动我国粮食安全生产,为农民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1?选择高产的优良品种 根据种植经验,兖州区小麦良种通常选择早熟、高产生长性能较强的品种,如‘济麦 22’‘济麦 44’等;小麦品种选择后,再搭配玉米与大豆品种。根据小麦品种特点,尽量选择早熟的玉米品种,如‘郑单 958’‘浚单 20’等。大豆则需要选择中晚熟品种,如‘跃进 10 号’‘菏豆 13 号’等。在种植前,通过具有针对性、指向性的高产良种筛选,可以提升种植作物的产量。 2?科学的种植方式 由于小麦、玉米、大豆三种作物的生长需求、生长特点具有一定差异,为提升农作物产量,在具体栽培中需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种植方式 。 在种植过程中,需要考虑小麦植株发育和套种玉米的具体要求,以此来调整小麦播种量,并预留出一定的区域来套种玉米。 2.1?播种期 小麦播种期为 10 月 5 日至 10 月 15 日;玉米播种期为翌年 3 月下旬至 4 月下旬,待翌年小麦5 月底至6 月下旬收获后,可于 7~8 月播种大豆。 2.2?种植密度 小麦播种量每667?m 2 为12.5~15?kg。适播期后,每推迟 1?d 每 667?m 2 增加播量 0.5?kg。行距22~25?cm,苗带宽 5~8?cm。通过小麦套种玉米的方式,一方面保障小麦的产量,另一方面避免因为小麦种植密度过大,导致后续玉米套种无法开展的问题。通常会在小麦播种时,预留 2?m 的区域来播种玉米。 玉米株距控制在 10?cm,要求每 667?m 2 玉米植株不得超过 2980 株,避免玉米植株密度过大或者过小,影响玉米产量及质量,在复播大豆过程中,可以在大豆所播种的区域内覆盖地膜,为大豆田间生长创造良好的温度条件。 3?高效栽培技术 合理运用科学的栽培技术,充分发挥小麦套种玉米复播大豆地膜高产栽培模式的作用。 3.1?小麦宽幅播种技术 为确保小麦整个生长周期的土壤肥力,需要在开播前撒施农家肥、磷酸二氨等作为基肥,还要对整个小麦播种区域土壤的平整度、松软度进行适当地调整,确保整地工作到位,为后续玉米套种、大豆复播等奠定基础条件。 在小麦播种过程中,可以采取条播的方式,小麦种子播撒的位置、深度应当尽量保持一致。小麦宽幅条播是以深松旋耕、施肥一体化为依据,以 150 马力牵引为主要动力,以 5?km/h 的速度前进进行耕种,保证深浅一致、行距一致,避免重播以及漏播。如果小麦套种玉米复播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应用区域为北方地区,则必须做好冬小麦越冬管理。为避免小麦种植后出现干旱情况,还需要进行适当的冬灌。 3.2?玉米单粒精播技术 首先,必须保证土地平整,施加适量基肥。在此基础上播种玉米,玉米套种采用单粒精播技术。玉米种子萌芽的最佳深度 4~5?cm 。其次,在玉米幼苗萌发后,严格控制灌溉时间,通常在玉米种植一个月后进行第 1 次灌溉,并适量追肥。再次,根据玉米田间情况做好除草、病虫害防治等日常管理工作。根据种植经验来看,小麦套种玉米,会相对减弱玉米授粉能力,因此在玉米扬花期可以通过人工授粉方式来提高玉米授粉效率,授粉选择在上午或者天气晴朗条件下进行。 为避免病、虫对玉米植株的危害,要及时喷施 2.5% 高效氯氢菊酯 375?mL/hm 2 +10% 吡虫啉450?g/hm 2 ,兑水 450?kg 均匀喷施。为确保玉米品质,玉米籽粒乳线消失时进行玉米收获,对收获的玉米进行多次翻堆晾晒。 3.3?大豆栽培技术 为确保复播大豆生产安全与质量,在复播前,农户应用小麦麦黄水进行灌溉并播撒适当的基肥,对于田间留存的麦茬则需要进行浅耕。在大豆栽培过程中,大豆播种的深度控制在 4~5?cm,播种过深或过浅都会对大豆植株正常发育产生影响,控制大豆播种深度可以提升大豆萌芽率。 大豆栽培后要严格控制灌溉次数,一般为3 次。大豆病虫害防治措施,因地区而异。在大豆初花期和盛花期,兑水喷施高效氯氰菊酯乳油、甲维盐、多菌灵、代森锰锌,其中氯氰菊酯乳油剂量为 375~400?mL/hm 2 ,甲维盐剂量 为 +50% 的 多 菌 灵 750?g/hm 2 +50% 代 森 锰 锌1.2?kg/hm 2 ,兑水 450?kg 均匀喷施,可以有效防治病虫害,提高产量。 当大豆叶片基本脱落、豆荚变为褐色至棕色的时候,可以应用机械进行收获。为避免大豆籽粒脱落,尽可能在上午进行收获。 4?总结 小麦套种玉米复播大豆三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一方面可以提升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可以实现病虫害的有效防治,节约农业成本,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小麦套种玉米复播大豆三熟高产栽培技术,需选育良种,应用合理的栽培技术,推动我国粮食稳产、需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