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晒田? 晒田可以控制无效分蘖,巩固有效分蘖。当水稻分蘖已达到一定数量即够苗后,早分蘖的能成穗,终止期后分蘖的不能成穗或只成小穗。在生产中通过晒田的方法,可使高位幼小分蘖芽得不到水肥供应而停止生长,减少养分消耗,从而使主茎和大分蘖获得更多的养分供应,为壮秆大穗打好基础。 晒田可以改善土壤环境,增强根系活力。插秧后至晒田前较长时间内田面保持一定的水层,导致耕层土壤内通气性差,好气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物分解缓慢,不利于根系生长。通过晒田处理,大气可直接进入耕作层中,使土壤内的通透性增强,改善了土壤结构,增加了耕层内氧气的含量。晒田后新根数目增多,促进根系下伸,扩大了根系活动范围,增强了吸收能力。 晒田可以协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晒田可使氮素代谢水平下降,控制营养生长速度,提高碳素代谢能力,促进碳水化合物积累。同时也抑制了节间的生长,稻茎基部第一、第二节间长度变短,秆壁变厚,茎秆组织较紧密,从而增强了株体抗倒伏的能力,也为水稻幼穗分化初期提供较多的养分来源。复水后较多的碳水化合物由茎、鞘向幼穗转移,促进了幼穗发育,水稻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方面转化,满足了幼穗生长发育的养分的供应量,为形成穗大粒多打好基础。 晒田可以降低田间温度,抑制病虫危害。水稻的许多病虫害的发生与传播都与稻株间的温湿度有直接关系。如稻瘟病在田间相对湿度在90%以上适于病菌的繁殖与侵入。白叶枯病在田间空气相对湿度在70%以上发病严重。水稻潜叶蝇及二化螟虫等,它们卵的孵化和为害时也都要求有较高的湿度条件。通过晒田降低了株丛间的空气湿度,改善了田间小气候环境,破坏了病菌与虫卵繁殖传播条件,抑制了病虫害发生及危害程度。 晒田的标准 晒田一般应在分蘖末期、拔节初期进行。晒田过早,影响有效分蘖的产生与生长;晒田过晚,新分蘖过旺生长,延迟幼穗分化速度。分蘖力中等的,每穴达25~30个蘖时应排水晒田。 晒田时间一般为5~10天,轻晒田块,要晒到田面破皮开细缝,脚踩下去不粘泥;中晒的田块,要晒到踩下去无脚印,田面硬实,出现鸡爪状裂纹;重晒的田块,要晒到田面出现2厘米左右的裂纹,达到白根外露,叶色褪淡,叶片直立。 当田间有1/3左右植株已拔节时应停止晒田,进行正常的水分管理,以保证幼穗分化期对水分的需求,促进幼穗分化生长发育。此时应适当深灌,控制水层在5~6厘米。 晒田需“五看” 晒田的轻重程度和方法要根据土壤、施肥和水稻长势等情况而定,要有灵活性,要因地制宜,适时、适度,关键在“五看”: 看苗晒田 茎数足、叶色浓、长势旺盛的稻田要早晒、重晒,反之应迟晒和轻晒;禾苗长势一般,茎数不足、叶片色泽不十分浓绿的,采取中晒、轻晒或不晒。 看土质晒田 肥田、低洼田、冷凉田宜重晒,反之,瘦田、高岗田应轻晒,碱性重的田可轻晒或不晒。土壤渗漏能力强的稻田,采取间歇灌溉方式,一般不必晒田。稻草还田,施入大量有机肥,发生强烈还原作用的稻田必须晒田。黏土层透水性弱的应早晒、多晒。 看天气晒田 晴天气温高、蒸发蒸腾量大,晒田时间宜短,天气阴雨要早晒,时间要长些。晒田要求排灌迅速,既能晒得彻底,又能灌得及时。但要注意,若晒田期间遇到连续降雨,应疏通排水,及时将雨水排出,不积水。晒田后复水时不宜马上深灌、连续淹水,要采取间歇灌溉,逐渐建立水层。 看肥力晒田 土层深厚、肥沃,施肥过多的应早晒、重晒;土质较薄,保肥保水较差的应晚晒、轻晒。 看水源情况晒田 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7、8月份出现冒泡现象的烂泥田必须晒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