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根腐病和茎基腐病症状蚕豆根腐病:蚕豆根和茎基部染病,致病部变黑腐烂,后期侧根或主根大部分干缩,地上部植株下部叶片边缘产生大小不等的黑色枯斑,扩大后致整叶变黑枯死,上部叶脉间出现枯斑,严重的叶茎变黑萎缩死亡。茎基腐病:根先发黑腐烂,后蔓延到茎基部,致病部腐烂枯死,不萎蔫,别于根腐病。 蚕豆根腐病和茎基腐病病原蚕豆根腐病病原为Fusariumsolani f.sp.fabaeYu et C.T.Feng 称茄类镰孢蚕豆专化型,属半知菌亚门。大型分生孢子稍弯曲,纺锤形,具隔膜0-6个,典型为3个,大小34.8×5,2(um)。小型分生孢子着生在分生孢子帚状分枝的梗上,梗不规则。分生孢子长圆形至卵圆形或短杆状,单胞,大小6.6×2.1(um)。厚垣孢子顶生或间生,多为单胞,球形或椭圆形,大小10,6×10(um),个别具1-2个隔膜,单生,有时连结成短杆状,表面光滑。有性态为Nectriasanguinea(Bolt.)Fr.称血红丛赤壳,属子囊菌亚门。 蚕豆根腐病和茎基腐病蚕豆茎基腐病菌主要有两种:Fusarium averenaceum (Corda ex Fr.)Sacc.f.fabarum Ruan et a1.称燕麦镰孢气生菌丝型和F.avenaceum f.fabalis Ruan et al.称燕麦镰孢粘孢团型,能侵染蚕豆引致基腐和根腐。均属半知茵亚门。两菌形态相似,菌丝白色,带洋红色,棉絮状,大型分生孢子弯梭形、蠕虫形至丝状,顶端细胞窄,稍尖,弯曲度很大,具0-12个隔膜,5个居多;小型分生孢子少见或不产生,有0-1个隔膜;茵核深蓝色,直径0.2-2.5mm,不产生厚垣孢子。 在云南,云南农业大学调查蚕豆根茎病病原菌的区系组成以镰刀菌为主,立枯丝核茵占极少数。镰刀菌的优势种是尖孢镰刀菌,其次是燕麦镰刀菌。其中茄镰刀菌、拟枝孢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引起根腐病。尖孢镰刀菌、燕麦镰刀菌、串珠镰刀菌、木贼镰刀菌、禾谷镰刀,茵则引起基腐病。 蚕豆根腐病和茎基腐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可在种子上存活或传带,种子带菌率1.2%一14.2%,且主要在种子表面经种皮传播,此外,以菌丝体及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的病菌,都可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该病发病程度与土壤含水量有关。在地下水位高或田间积水时,田间持水量高于92%发病重,地势高的田块发病轻;精耕细作及在冬季实行蚕豆、小麦、油菜轮作的田块发病轻。年度间的差异与气象条件相关,播种时遇有阴雨连绵的年份,根病死苗严重。 蚕豆根腐病和茎基腐病防治方法(1)实行轮作 蚕豆根腐、茎基腐病病菌寄主范围窄,实行蚕豆、小麦、油菜等3年以上轮作,效果好。但不宜与豆科牧草轮作。 (2)加强田间规划和管理 选择高燥排水好的田块,施用腐熟的有机肥,不宜用病株沤肥,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在蚕豆生育过程中不要缺肥、缺水,加强排灌,防止土壤过干过湿。 (3)种子处理 播前用56℃温水浸种5分钟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浸种10分钟。 (4)药剂防治 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份与50份细干土混匀,撤在苗基部6667m2用量1.5kg,或在发病初期往植株茎基部喷淋50%多苗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的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有一定防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