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菌核病是豇豆上重要病害,棚室或露地均有发生,各地广泛分布,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与霜霉病、白粉病防治方法相似,结合杀菌剂使用。 豇豆菌核病症状在进入开花结荚阶段,病株基部呈灰白色,致全株枯萎,剖开病茎可见鼠粪状菌核。荚染病初呈水渍状后逐渐变成灰白色,有的长出黑色菌核。 豇豆菌核病病原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deBan称核盘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盘小,呈小杯状,浅肉色至褐色,单个或几个从菌核上生出,直径0.5-1cm,柄褐色细长,弯曲,长3-5cm,向下渐细,与菌核相连。菌核形状多样,长3-15μm。子囊圆柱形,120-140μm×11μm,孢子通常8个,单行排列,椭圆形,8-14μm×4-8μm,侧丝细长,线形,无色,顶部较粗。 豇豆菌核病发病特点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或混在堆肥及种子上越冬。翌年,越冬菌核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成熟后,将囊中孢子射出,随风传播:孢子放射时间长达月余,侵染周围的植株。此外,菌核有时直接产生菌丝。病株上的菌丝具较强的侵染力,进行再侵染扩大传播。菌丝迅速发展,致病部腐烂。当营养消耗到一定程度时产生菌核,菌核不经休眠即萌发。 豇豆菌核病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 |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种地网|手机版|茶叶知识|肥料价格|农药价格| 耕种帮种植网 ( 桂ICP备14001967号 )
GMT+8, 2024-11-23 00:19 , Processed in 1.130805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