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枯萎病有什么特征?棉花枯萎病是由什么引起的?棉花枯萎病的发病条件是什么?棉花枯萎病的防治方法有几种?以下耕种帮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一、棉花枯萎病症状及危害 棉花枯萎病是棉花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一旦发生很难根治。通常重病株于苗期或蕾铃期枯死,轻病株发育迟缓,结铃少,纤维品质和产量均受影响各棉区。 棉花全生育期均可发病。根据受害时期和严重程度,常见的症状类型可分为。 (1)苗期受害症状:1、黄色网纹型:棉花枯萎病早期典型症状。棉株子叶或真叶多由叶缘或顶部开始,叶脉褪绿变黄,逐渐向内扩展,叶肉部分仍保持绿色,叶片局部或全部呈黄色的网纹。最后叶片调萎、干枯、脱落,植株死亡。 2、紫红型:子叶和真叶全部变成紫红色或局部出现紫红色斑块,随之叶片枯萎、脱落,棉株死亡。紫红病部的叶脉,也呈现红褐变色。 3、黄化型:子叶或真叶多从叶缘开始,出现黄色或淡黄色斑块,但不呈现网纹,随后逐渐变褐枯死。叶柄和茎导管变褐。 4、青枯型:叶片急性失水,青枯萎蔫致死,但叶片并不脱落,植株仍保持青绿色。有时仅半边植株青枯萎蔫。 5、皱缩型:受害棉花植株节间缩短,叶片深绿变厚皱缩不平。病株比健株明显变矮,但并不枯死。黄色网纹型、黄化型和紫红型的病株,都可出现皱缩型症状。枯萎病株的共同特征:根、茎内部的导管变成黑褐色。 (2)成株受害症状:成株期症状多样,常见的是植株矮缩。病株叶片深绿皱缩,叶片变厚,叶缘向下卷曲,主茎和果枝节间缩短,有时扭曲。有些植株半边表现病态,另半边仍可生长,形成半边枯萎。重病株早期枯死,轻病株虽可带病存活,但产量受到严重影响。茎杆、叶柄和根部的导管均变成褐色。秋季多雨时,在枯死茎杆及节部产生粉红色霉层。 二、棉花枯萎病传播途径和发病原因 棉花枯萎病的病原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在棉籽、病残体、土壤中越冬,成为第2年的初侵染源,其中带菌土壤尤为重要。棉籽短绒带菌率高于种壳和内部种胚带菌率。田间其他发病寄主也可成为初侵染源。棉枯萎病菌可在土攘中营腐生生活,定殖后能长期存活,最长达15年仍能侵染为害。 棉花枯萎病的病菌还可通过牛或猪的消化道而不丧失致病力,所以未经腐熟的畜粪施用于棉田,也会引起枯萎病菌的传播蔓延。春季播种后病菌开始萌发,产生菌丝,从棉株根部伤口或直接从根毛及根表皮侵入,在寄主维管束内繁殖扩展,进入枝叶、铃柄、种子等部位。病菌可通过中耕、浇水、农事操作等近距离传播,病残体遇有湿度大的条件也可长出孢子借气流或风雨传播,从而进行侵染。棉枯萎病菌的远距离传播,主要是借助子于附着在棉花种子上的病菌和带菌的棉籽饼。 棉花枯萎病在棉花定苗至现蕾期出现第1个发病高峰;夏季高温季节,病菌生长受到抑制,病害发展缓慢;至秋季多雨,气温下降,病菌生长旺盛,出现第2个发病高峰。 棉花枯萎病的发生因素: 1、中棉抗性较陆地棉强,木棉和海岛较发病。 2、夏季大雨或暴雨后,地温下降易发病。 3、地温20℃左右开始出现症状,地温上升到25~28℃出现发病高峰,地温高于33℃时,病菌的生长发育受抑或出现暂时隐症,进入秋季,地温降至25℃左右时,又会出现第2次发病高峰。 4、土壤中的线虫对棉根的伤害是棉花枯萎发病重要诱因。在线虫严重的棉田里,枯萎发病重于棉田。 5、连作棉田年限越长,土壤中病菌积累越多,病情会逐年加重。 6、地势低洼、整地粗放、排水不良,也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三、棉花枯萎病防治方法 1、选用抗(耐)病品种:精选种子,建立无病留种田和保种基地,生产无病棉种,并要严格选择不带病菌、成熟度好的棉种。 2、:实行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倒茬,如小麦、玉米、高粱、水稻等作物不受棉枯萎病菌侵染,与这些作物实行2~3年以上的轮作,是防治棉花枯萎病等病害的有效措施。 3、冬天前深翻,熟化土壤,春天翻浆后反复耙地,结合整地,增施腐熟有机肥、磷钾肥、微肥和生物菌肥。 4、雨后及时排水,降低土壤湿度。 5、棉田内一旦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进行销毁。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 6、用9.5%克黄枯60倍液在55~60℃下浸种30分钟后播种。 7、在棉田内发现病株后,及时喷药防治。隔7~10天喷药1次,连续2~3次。 药剂可用:用3%广枯灵水剂 500倍液喷苗床,进行苗床消毒,也可用于喷田间病株穴。或用25%施百克1 500倍加12.5%烯唑醇2 000倍液喷病株穴。 如您有更好的防治方法,请在下方留言告诉我们,耕种帮感谢您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