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梨树梨网蝽危害程度逐年加重,已经上升为梨树上的主要害虫。梨网蝽又名梨花网蝽,俗称花编虫。据调查,梨树平均叶害率为20%~40%,高的达60%~70%,严重影响梨园经济效益。下面耕种帮将梨树梨网蝽的发生特征、原因及防治技术总结如下,供果农们参考。 1、生物学特征 梨网蝽成虫体扁平,暗褐色,头小,复眼暗黑,触角丝状。前翅布满网状纹,前翅叠起构成深褐色“X”形斑,前翅及前胸翼状片均半透明;后翅膜质,白色透明,翅脉暗褐色;前胸背板有纵向隆起,向后延伸如扁板状,盖住小盾片,两侧向外突出。卵椭圆形,黄绿色,一端弯曲。初孵幼虫乳白色半透明,渐变为淡绿色,然后变为褐色,头、胸、腹部均有刺突。近6年梨网蝽成虫田间调查结果表明,越冬成虫4月出蜇,10月下旬终见,成虫羽化出现4~5个高峰,说明该虫在全椒县1年发生4~5代。 2、发生特点 梨网蝽在全椒县梨园地区均有发生,寄主以梨、苹果、山楂为主。危害严重时,导致大量的叶片早期脱落,较影响树势和产量。以老果园、粗放果园、混栽果园发生严重。该虫以成若虫群集叶背刺吸叶片汁液,被害叶片正面初期呈黄白色小斑点,严重时叶片苍白色,叶背锈黄色并粘附褐色粪便或蝇粪类褐色分泌物。梨网蝽在全椒县1年发生4~5代,以成虫潜伏在落叶下、树干翘皮以及果园四周灌木丛中越冬。越冬成虫在果树发芽后的4月出蜇,在梨树展叶后危害,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出蜇高峰期。4月中下旬产卵,第1代成虫于5月底发生,第2代成虫于6月底至7月初发生,第3代成虫于8月上旬发生,第4代成虫于8月底发生。第4代成虫于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开始转移寻找适当场所越冬,以10月中下旬盛,后几代世代重叠。成虫畏光,多隐匿在叶背面,夜间具有趋光性,遇惊后即纷纷飞去,卵多产在叶背面主脉两侧的叶肉组织内,数十粒集中产在一处,上面覆盖黑褐色虫粪,卵期9~14 d。初孵幼虫行动迟缓,群集在叶背面,2龄后分散为害,先在下部为害,逐渐扩散至整个树冠,初孵幼虫群集叶背面主脉两侧吸食汁液为害,并分泌褐色粪便,呈现锈褐色,引起早期落叶。若虫经4次蜕皮后转化为成虫,全年以7月上中旬至8月中下旬危害为严重。 3、发生原因 一是气候条件。据全椒县气象资料分析,近6年来,全椒县年平均气温升高0.42 ℃,连续多年暖冬,少雨雪,以及保护地栽培面积增大,有利于越冬成虫存活。 二是寄主多、食性杂。梨网蝽除危害梨树外,还危害多种果树和林木,梨树以外寄主防治往往被忽视,使得虫源数量逐年增加,造成防治难度加大。 三是天敌数量少。调查表明,梨网蝽主要寄生捕食天敌有蝽象黑卵蜂、虎斑食虫虻、白头小食虫虻等。由于连年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天敌数量大幅度下降,自然控制能力减弱,加重了梨网蝽的发生危害。 四是用药单一,抗性增加。在防治梨网蝽时,果农习惯随意加大用药浓度,或是单一使用某一种杀虫剂,客观上增强了害虫的抗药性。 4、防治技术 一是物理防治。秋冬季彻底果园中及附近的杂草、枯枝落叶,刮除枝干的粗翘皮,集中烧毁;春季越冬成虫出蛰前秋季成虫越冬后耕翻果园,松土刨树盘,消灭越冬成虫;挂果期果实套袋,既可提高果实外观品质,又可以有效阻止梨网蝽危害果实;5月中旬至10月底果园悬挂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杀虫灯可采用100 m间距直线排列。 二是生物防治。选择对天敌杀伤性低的农药防治梨网蝽;在成虫发生期,采用田间释放蝽象黑卵蜂或人工收集蝽象黑卵蜂寄生的卵块,待寄生蜂羽化后,放回梨园以提高寄生率。 三是化学防治。在梨网蝽成虫出蛰及5月中下旬第1代若虫盛发关键期以及各代幼虫初期喷药防治,以叶背为防治重点。可选用2%阿维菌素2 000~4 000倍液,或11.5%阿维?吡虫啉2 000~3 000倍液,或48%乐斯本1 500+25%灭幼脲1 500倍液,或2%阿维菌素2 000~4 000倍液+25%灭幼脲1 500倍液喷雾。发生严重的果园7~10 d后再喷1次。做到交替用药、轮换用药,提倡采用2类以上不同的药剂混合使用,或在杀虫剂中加入增效剂以增加药效。7—8月大发生时防治,注意全园连同树下的杂草一起喷药,防止成虫逃逸。 关注微信公众号(耕种帮)学习更多,关注后你也可以留言回复想了解的植保信息。 |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种地网|手机版|茶叶知识|肥料价格|农药价格| 耕种帮种植网 ( 桂ICP备14001967号 )
GMT+8, 2024-11-22 07:05 , Processed in 0.667265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