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检植物:白菜 报检类型:病害 检测认定:白菜褐斑病 中文名称:白菜褐斑病 中文别名: 病原中文名称:芸苔生尾孢菌 病原分类地位: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丛梗孢目、暗丛梗孢科、尾孢属 病害类型:真菌 主要寄主:白菜、大白菜、油菜等十字花科、菊科、豆科、茄科、伞形花科、锦葵科等64科396种植物。 危害部位:茎、叶、花、角果 传播因子:种子、病株、风雨、土壤、寄主病残体 防治指标:初见病叶或有发病中心时 检疫地位:非检疫对象 危害症状: 主要发生在外叶上,初生水浸状圆形或近圆形小斑点,扩大后成为多角形或不规则形浅黄白色斑。有的受叶脉限制,病斑略凸起。 病原形态特征: CercosporabrassicicolaP.Hennings.称芸苔生尾孢菌,属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丛梗孢目、暗丛梗孢科、尾孢属真菌。分生孢子梗由不发达的子座上伸出,每束4~18根或更多,榄褐色至褐色,直立,很少弯曲和分枝,上下宽度较一致,有3~6个清楚的隔膜,大小(105~188)×(4.25~5.25)微米,很少膝状节。分生孢子无色,针形或鞭形,基部平截,顶部亚尖锐,具10~11个横隔膜,大小(85~250)×(2.5~4)微米。 浸染循环: 病菌主要由菌丝块在病残体上越冬,也可以随种子传播;每当温暖多雨天气出现,病部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风飞散到菜叶片上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病菌发育适温25~30℃,相对湿度98~100%或水中孢子萌发最佳,病残体上的病菌,往往随叶片腐烂而死亡。 一般重茬地,与早熟白菜相邻的田块易发病。尤其氮肥施用过多,田间湿度高的粘土地或下湿地、背阴或排水不良地块发病重。感病生育盛期为成株期至采收期。 发病因素: (1)种植密度大,株、行间郁敝,通风透光不好,发病重,氮肥施用太多,生长过嫩,抗性降低易发病。 (2)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田间病残体多;氮肥施用太多,生长过嫩;肥力不足、耕作粗放、杂草从生的田块,植株抗性降低,发病重。 (3)种子带菌、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机肥带菌或肥料中混有本科作物病残体的易发病。 (4)地势低洼积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湿易发病,高温、高湿、多雨、日照不足易发病。 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 (1)播种或移栽前,或收获后,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集中烧毁或沤肥;深翻地灭茬,促使病残体分解,减少病原和虫原。 (2)和非本科作物轮作,水旱轮作最好。 (3)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无病、包衣的种子,如未包衣则种子须用拌种剂或浸种剂灭菌。 (4)育苗移栽或播种后用药土覆盖,移栽前喷施一次除虫灭菌剂,这是防病的关键。 (5)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开好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达到雨停无积水;大雨过后及时清理沟系,防止湿气滞留,降低田间湿度,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6)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虫严重的田块,在播种前撒施或沟施灭菌杀虫的药土。 (7)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不用带菌肥料;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力,有利于减轻病害。 (8)地膜覆盖栽培,可防治土中病菌危害地上部植株。 (9)发病时及时清除病叶、病株,并带出田外烧毁,病穴施药或生石灰; (10)高温干旱时应科学灌水,以提高田间湿度,减轻蚜虫、灰飞虱危害与传毒。严禁连续灌水和大水漫灌。浇水时防止水滴溅起,是防止该病的重要措施。 二、化学防治: (1)种子灭菌: 用种子重量0.4%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2)发病时喷施: 40%多.硫悬浮剂700~800倍液 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80%炭疸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40%氟硅唑乳剂8000倍液 60%腈菌.锰锌可湿性粉剂(仙丰)2000倍液 12.5%腈菌唑乳油2000倍液 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 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种地网|手机版|茶叶知识|肥料价格|农药价格| 耕种帮种植网 ( 桂ICP备14001967号 )
GMT+8, 2024-11-23 07:06 , Processed in 1.074255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