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检植物:白菜 报检类型:病害 检测认定:白菜褐腐病 中文名称:白菜褐腐病 中文别名: 病原中文名称:立枯丝核菌AG-4和AG1-IB菌丝融合群有性态为瓜亡革菌 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cucumeris(Frank)Donk. 病原分类地位: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无孢目、无孢科、丝核菌属、 有性态为真菌界、担子菌门、层菌纲、无隔担子菌亚纲、胶膜菌目、亡革菌属 病害类型:真菌 地理分布:全国各白菜产区均有发生。 主要寄主:白菜、甘蓝、黄瓜、菜豆、葱、莴笋、筒篙等十字花科及茄科蔬菜。 危害部位:叶柄、茎基部 传播因子:病残体、采种株 防治指标:(不详) 检疫地位:非检疫对象 危害地位:白菜上的主要病害之一,棚室和露地都有发病,对生产有一定的影响。 危害症状: 该病多在幼苗嫩茎基部侵人,病部形成缢缩,呈淡褐色,严重者枯死成立枯或拌倒状。继后危害叶柄外侧近地表处,开始生淡褐色至褐色斑点,逐渐扩大成不规则形病斑,稍向内凹陷,暗褐色,周缘不甚明显;严重危害时,叶柄基部腐烂,叶片枯黄,易脱落,潮湿天气,病部生出黄褐色蛛形菌丝体和疏松的菌核。 病原形态特征: RhizoctoniasolaniKiihn.称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类、丝孢纲、无孢目、无孢科、丝核菌属真菌。初生菌丝无色,后变黄褐色,具隔,直径8-12微米,分枝基部变细,分枝处往往成直角。菌核不定形,浅褐至黑褐色。菌核不定形,初白色,后变浅褐至暗褐色,稍扁平馒头状,直径1.5~3.5mm,表面粗糙似海绵状,分不明显的内外两层,内层系活细胞层,外层为死细胞腔。 有性态为Thanatephoruscucumeris(Frank)Donk.称瓜亡革菌,属真菌界、担子菌门、层菌纲、无隔担子菌亚纲、胶膜菌目、亡革菌属真菌。担孢子圆形,大小6~9×5~7微米,病菌主要以菌丝体传播和繁殖,其生长发育最适温度24℃左右,最高40~42℃,最低13~15℃。菌核在27~30℃及足够湿度条件下,1~2天即萌发,产出菌丝,6~10天后又形成新菌核。 侵染循环: 土传病害。病原主要以菌核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可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存活2~3年。菌核萌发后产生菌丝,与白菜受害部接触后引起发病,主要借雨水、灌溉水、农具及 农家肥传播。 发病因素: (1)种植密度大,株、行间郁敝,通风透光不好,发病重,氮肥施用太多,生长过嫩,抗性降低易发病。 (2)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田间病残体多;氮肥施用太多,生长过嫩;肥力不足、耕作粗放、杂草从生的田块,植株抗性降低,发病重。 (3)种子带菌、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机肥带菌或肥料中混有本科作物病残体的易发病。 (4)地势低洼积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湿易发病,低温、高湿、多雨、日照不足易发病。 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 (1)播种或移栽前,或收获后,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集中烧毁或沤肥;深翻地灭茬,促使病残体分解,减少病原和虫原。 (2)和非本科作物轮作,水旱轮作最好。 (3)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无病、包衣的种子,如未包衣则种子须用拌种剂或浸种剂灭菌。 (4)育苗移栽或播种后用药土覆盖,移栽前喷施一次除虫灭菌剂,这是防病的关键。 (5)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开好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达到雨停无积水;大雨过后及时清理沟系,防止湿气滞留,降低田间湿度,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6)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虫严重的田块,在播种前撒施或沟施灭菌杀虫的药土。 (7)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不用带菌肥料;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力,有利于减轻病害。 (8)地膜覆盖栽培,可防治土中病菌危害地上部植株。 (9)发病时及时清除病叶、病株,并带出田外烧毁,病穴施药或生石灰。 (10)高温干旱时应科学灌水,以提高田间湿度,减轻蚜虫、灰飞虱危害与传毒。严禁连续灌水和大水漫灌。浇水时防止水滴溅起,是防止该病的重要措施。 二、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喷施: 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隔5~7天喷施1次,连喷2~3次。
|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种地网|手机版|茶叶知识|肥料价格|农药价格| 耕种帮种植网 ( 桂ICP备14001967号 )
GMT+8, 2024-11-23 11:24 , Processed in 0.719568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