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褐斑病又名枣黑腐病,是我国南方枣区的一种重要病害。主要分布于广西、四川、云南等地,北方各枣区亦大量发生。近十几年来,该病的发生日趋严重。在四川主要产枣区的眉山、西昌、广汉等地都曾相继暴发成灾,流行年份病果率高达50%左右,严重者可达70%以上,甚至绝收。 枣褐斑病症状 该病主要侵害果实,引起果实腐烂和提早脱落。一般在六七月份枣果膨大、发白、将要着色时,开始大量发病。枣果前期受害,先在肩部或胴部出现浅黄色、不规则的变色斑,边缘较清晰,以后病斑逐渐扩大,病部稍有凹陷或皱褶。颜色随之加深变成红褐色,,整个病果呈黑褐色,失去光泽。剖开病果,可看到病部果肉为浅黄色小斑块,严重时大部分果肉直至整个果肉变为褐色,呈灰黑色至黑色。病组织松软呈海绵状坏死,味苦,不堪食用。后期(9月份)受害,果面出现褐色斑点,并逐渐扩大成长椭圆形病斑,果肉呈软腐状,严重时全果软腐。一般枣果发病2—3天后即提前脱落。当年的病果落地后,在潮湿的条件下,病部可长出许多黑色小粒点,即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越冬后病僵果的表面产生大量黑褐色球状凸起,即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枣褐斑病病原 半知菌亚门、聚生小穴壳菌。病原菌的子痤组织生于寄主的表皮下,成熟后突破表皮外露,呈球状凸起。每个子座内有1至数个分生孢子器,孢子器近圆形,有明显孔口,其大小为341.3—160.3微米×325—130微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无色,分生孢子纺锤形或梭形,单细胞,大小为29.2—18微米×7.2—4.3微米。 枣褐斑病流行 病原菌以菌丝、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在病僵果和枯死的枝条上越冬,翌年枣树发芽后,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等传播,从虫伤口、自然孔口、或直接穿透枣果的表皮层侵入。落花后、幼果初期病菌开始侵染,但不发病,病原菌侵入后处于潜伏状态。待到果实接近成熟时期,果肉组织内部的生理生化发生改变,糖粉含量显著增加时,潜伏菌丝迅速扩展,诱发果实发病。枣果实成熟期容易软化腐烂的原因:随着果实的成熟衰老,果皮蜡质、角质膜增厚,透气性减弱,果实本身呼吸作用加强,果实容易释放***,促进果实变软、加速腐烂。果实成熟期湿度大时,当年又会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果实,通过室内和田间的人工接种证明,该时期病害的潜育期仅为2—7天,所以发病迅速。 发病的早晚和轻重,与当年的降雨次数和枣园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密切相关,阴雨天气多的年份,病害发生早而且重;反之,发生晚且轻;尤其6月中旬至8月上旬,若连续阴雨天数多时,病害就会暴发成灾。 发病与树势的强弱有关,树势弱发病早而重,树势壮发病晚而轻。发病与树体环剥、环割有关,田间调查发现:环剥、环割树,新梢少,叶片薄,叶色淡,树势弱,故发病早而重。 发病与间作物品种有关,枣行间种玉米等高杆作物时,因通风透光性差,湿度大,有利于发病,病害重;间种豆类、棉花的枣园,因蝽象、食心虫等较多,为害果实,造成伤口多,故而发病重。间作花生和红薯等低秆作物的枣园,通风透光性好,湿度小,发病轻。 枣褐斑病预测 ①始发期根据四川眉山地区观察:该病始发期是在树势衰弱的植株和历史重病株上首先发病,出现病果。发病早晚与座果后的雨水来临早晚、雨量大小和空气相对湿度密切相关。当空气相对湿度在80%时,即可预测发病始期的到来。 ②盛发期进入盛发期的早晚,决定于6月下旬至8月上旬,果实近成熟期的降雨天数和降雨量,若连续降雨2—3天,相对湿度达98%以上,即可预报发病盛期的到来。 ③持续期盛发期的长短,取决于雨季结束的早晚。 |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种地网|手机版|茶叶知识|肥料价格|农药价格| 耕种帮种植网 ( 桂ICP备14001967号 )
GMT+8, 2024-11-22 22:17 , Processed in 0.888373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