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病毒病以秋豇豆发病较重,病株初在叶片上产生黄绿相间的花斑,后浓绿色部位逐渐突起呈疣状,叶片畸形;严重病株生育缓慢、矮小,开花结荚少。豆粒上产生黄绿花斑;有的病株生长点枯死,或从嫩梢开始坏死。 豇豆病毒病发生特点 此病主要由豇豆蚜传花叶病毒(Cowpeaaphid-bornemosaicvirus简称CAMV)、豇豆花叶病毒(Cowpeamosaicvirus简称CPMV)、黄瓜花叶病毒(CMV)和蚕豆萎蔫病毒(Broadbeanwiltvirus简称BBMV)等4种病毒引起,可单独侵染危害,也可2种或2种以上复合侵染。病毒主要吸附在豆类作物种子上越冬,也可在越冬豆科作物上或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播种带毒种子,出苗后即可发病,生长期主要通过蚜虫传毒、植株间汁液接触及农事操作传播至寄主植物上,从寄主伤口侵入,进行多次再侵染。 病毒喜高温干旱的环境,适宜发育温度范围15~38℃,发病适条件为温度20~35℃,相对湿度80%以下。发病潜育期10~15天,遇持续高温干旱天气或蚜虫发生重,易使病害发生与流行。 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豇豆病毒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5~10月。年度间春、秋季气温偏高、少雨、蚜虫发生量大的年份发病重。栽培管理粗放、农事操作不注意防止传毒、多年连作、地势低洼、缺肥、缺水、氮肥施用过多的田块发病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