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溃疡病导致叶片萎蔫和茎部溃疡,严重时幼苗枯死,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 番茄溃疡病症状: 溃疡病是细菌性维管束病害。病害在幼苗期即可发生,引起部分叶片萎蔫和茎部溃疡,严重时幼苗枯死。成株期染病以番茄插架时易看到早期症状。起初下部叶片凋萎下垂,叶片卷缩,似缺水状,植株一侧或部分小叶出现萎蔫,而其余部分生长正常。在病叶叶柄基部下方茎秆上出现褐色条纹,后期条纹开裂形成溃疡斑。纵剖病茎可见木质部有黄褐色或红褐色线条,致使木质部易与髓部脱离,后髓部呈黄褐色,粉状干腐,髓部中空,多雨季节有菌脓从茎伤口流出,污染茎部。花及果柄染病也形成溃疡斑,果实上病斑圆形,外圈白色,中心褐色,粗糙,似鸟眼状,称鸟眼斑,是此病特有的症状,是识别本病的依据。溃疡病在田间易与晚疫病、病毒病相混淆,应注意从茎秆、叶片、果实上的症状予以区别。 番茄溃疡病病原: 该病菌寄主范围较窄,在自然情况下主要侵染番茄。在人工接种时,尚能侵染茄子、辣椒、龙葵、白花曼陀罗和毛曼陀罗等植物。该病菌喜欢在冷凉潮湿的环境中侵染番茄,高湿、低温(18-24℃)适于病害发展,高温时病害就会停止发展。该病可造成5%-75%的产量损失。病菌可在番茄植株、种子、病残体、土壤和杂草上越冬(不显症),在干燥的种子上可存活20年,可随种子远距离传播。播种带菌种子,幼苗即可发病,幼苗发病后传入大田,并通过雨水、昆虫、农事操作传播,以至造成流行。由于该菌在我国北方冬季保护地番茄上可以平安越冬,因此往往直接来源于邻作的病田。25℃以下的温度和相对湿度80%以上的条件有利发病,因此对冬、春保护地番茄往往造成严重危害。 番茄溃疡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感染植株或果实时主要是通过伤口侵入,也可从气孔或果实表面直接侵入。而在番茄生长期内,温暖潮湿,多阴雨天气或长时间结露有利于发病,发病后偏施氮肥或大水漫灌,都会导致病害蔓延。病菌可在种子和病残体上越冬,可随病残体在土壤中存活2-3年。病菌由伤口侵入寄主,也可以从叶片的毛状体、果皮直接侵入。病菌侵入寄主后,经维管束进入果实的胚,侵染种子脐部或种皮,使种子带病。带病种子、种苗以及病果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田间主要靠雨水、灌溉水、整枝打权,特别是带雨水作业传播。温暖潮湿的气候和结露时间长,有利于病害发生。气温超过25℃,降雨尤其是暴雨多适于病害流行,喷灌的地块病重。土温28℃发病重,16℃发病明显推迟。偏碱性的土壤利于病害发生。 番茄溃疡病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严防病区的种子、种苗或病果传播病害。 (2)引进商品种子在播前要做好种子消毒处理,可用55℃温汤浸种25分钟后移入冷水中冷却,捞出晾干后催芽播种。 (3)选用新苗床育苗,如用旧苗床,需每平方米苗床用40%甲醛30毫升喷洒,盖膜4-5天后揭膜,晾15天后播种。 (4)清洁田园与轮作:发病初期及时整枝打杈,摘除病叶、老叶,收获后清洁田园,病残体,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与非茄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以减少田间病菌数量。 (5)土壤消毒:每亩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200-300克,在移栽前2-3天或者盖地膜前地面喷雾消毒,每亩用水量120-200斤水,对病害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