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灰斑病又称褐斑病。危害番茄叶片、茎和果实。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褐色小点,逐渐扩展为近圆形的大病斑,病斑上的轮纹不明显。 发病症状 发病后期病斑迅速扩大至叶片的1/3~3/4,轮纹不明显。病斑上着生小黑点,呈轮纹状排列,边缘暗色,易破裂或脱落。茎部发病多始于中上部的枝权处,初为暗绿色水浸状,后变黄褐或灰褐色不规则形斑,病部粗糙,边缘褐色,也有小黑点,轮纹不明显,易折断或半边枯死。严重的茎髓部腐烂、中空或仅残留维管束组织。发病果实蒂部附近呈水浸状黄褐色凹陷斑,并产出深褐色轮状排列小点,后果实腐烂。病部不软化不F·B,一般较坚实。 发病特点 该病为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为番茄壳二孢菌(Ascochytalycopersici)。病原菌随病残体在土壤内及地表越冬,第2年遇雨水及灌溉水时侵染植株,田间的病原菌不断积累,引起病害的发生和流行。病原菌主要靠雨水和气流传播,当保护地气温上升至20℃以上时,植株易发病。 病害方法 (1)栽培措施。及时病果及病残体,集中烧毁、深埋,减少初侵染源。与非茄科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开始喷药,每667平方米每次用50%乙烯菌核利干悬浮剂(农利灵)75-100克,加水100千克稀释成1000-1300倍液,进行茎叶喷雾,每间隔7—10天喷l次药,共喷药3-4次。常用药还有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每隔7—10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