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田斜纹夜蛾昆虫名,为鳞翅目,夜蛾科。在中国遍各省区,以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受害重。主要危害甘薯、棉花、烟草等99科209种植物。 甘薯田斜纹夜蛾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14~20mm,翅展35~40mm,头、胸、腹均深褐色,胸部背面有白色丛毛, 甘薯田斜纹夜蛾 甘薯田斜纹夜蛾 腹部前数节背面中央具暗褐色丛毛。前翅灰褐色,斑纹复杂,内横线及外横线灰白色,波浪形,中间有白色条纹,在环状纹与肾状纹间,自前缘向后缘外方有3条白色斜线,故名斜纹夜蛾。后翅白色,纹。前后翅常有水红色至紫红色闪光。 卵 扁半球形,直径0.4~0.5mm,初产黄白后转淡绿,孵化前紫黑色。卵粒集结成3~4层的卵块,外覆灰黄色疏松的绒毛。 幼虫 体长35~47mm,头部黑褐色,胴部体色因寄主和虫口密度不同而异:土黄色、青黄色、灰褐色或暗绿色,背线、亚背线及气门下线均为灰黄色及橙黄色。从中胸至第9腹节在亚背线内侧有三角形黑斑1对,其中以第1、7、8腹节的***大。胸足近黑色,腹足暗褐色。 蛹 长约15~20mm,赭红色,腹部背面第4至第7节近前缘处各有一个小刻点。臀棘短,有一对强大而弯曲的刺,刺的基部分开。 甘薯田斜纹夜蛾生物学特性 河北1年生3~4代,山东4代,河南、江苏、浙江4~5代,湖北5代,江西6代,福建7~8代,广东8~9代。世代重叠,以蛹在土中越冬。成虫把卵产在叶背,卵层成块状,表面覆有黄色鳞毛,初孵幼虫群集于叶背取食下表皮及叶肉,低龄阶段靠吐丝下坠随风飘移传播,2~3龄后分散活动。成虫对黑光灯趋性强,幼虫具假死性,老龄幼虫有成群迁移、转移为害的习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