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豆炭疽病主要为害叶、茎及荚果以及侵染绿豆外,还侵染扁豆、豇豆、蚕豆等。叶片染病初呈红褐色条斑,后变黑褐色或黑色,并扩展为多角形网状斑。叶柄和茎染病病斑凹陷龟裂,呈褐锈色细条形斑,病斑连合形成长条状。豆荚染病初现褐色小点,扩大后呈褐色至黑褐色圆形或椭圆形斑,周缘稍隆起,四周常具红褐或紫色晕环,中间凹陷,湿度大时,溢出粉红色粘稠物,内含大量分生孢子。种子染病出现黄褐色大小不等的凹陷斑。 绿豆炭疽病形态特征 分生孢子盘黑色,埋生于表皮下,后突破表皮外露,圆形或近圆形,大小30~90×3~5(um)。盘上散生黑色刺状刚毛。分生孢子梗短小,单胞,无色,密集在分生孢子盘上。分生孢子圆形或卵圆形,单胞,无色,两端较圆或一端稍狭,大小6~12×1~3(um),孢子内含1~2个近透明的油滴。病菌生长发育适温21~23℃,30℃,6℃,分生孢子45℃经10分钟致死。 绿豆炭疽病传播途径 主要以潜伏在种子内和附在种子上的菌丝体越冬。播种带菌种子,幼苗染病,在子叶或幼茎上产出分生孢子,借雨水、昆虫传播。该菌也可以菌丝体在病残体内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雨水飞溅进行初侵染,分生孢子萌发后产生芽管,从伤口或直接侵入,经4~7天潜育出现症状,并进行再侵染。温度17℃、相对湿度100%利于发病;温度高于27℃,相对湿度低于92%,则少发生;低于13℃病情停止发展。 绿豆炭疽病发病条件 该病在多雨、多露、多雾冷凉多湿地区,种植过密、土壤粘重下湿地发病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