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甘蓝夜蛾为害症状: 具有群集性、夜出性、暴食性,初孵幼虫集中在叶背取食,啃食叶肉,使叶片残留表皮,呈密集的“小天窗”状。幼虫稍大后可将叶片吃成孔洞或缺刻,并迁移分散;4龄后白天隐伏在心叶、叶背或植株根部附近表土中,夜间出来取食。 油菜甘蓝夜蛾发生规律: (1)世代。黑龙江每年发生2代,内蒙古、北京、天津等华北地区1年发生2-3代,四川、重庆1年发生3-4代,长江流域每年发生4代。 (2)越冬。以蛹在地边、田埂、渠边及围墙缝隙的土中越冬。 (3)气候。甘蓝夜蛾各个虫期对温湿度要求都比较严格,平均温度18-25℃,相对湿度70-80%,适宜于该虫生长发育。所以甘蓝夜蛾常在温湿度适宜的春秋季发生严重。 (4)由于甘蓝夜蛾是多食性害虫,为害作物种类多,食料条件对幼虫的影响不大,而成虫需要补充营养才能交尾产卵,因此蜜源植物多,发生严重。 油菜甘蓝夜蛾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20-25mm,翅展45-50mm。头部和胸部暗褐色,额两侧有黑纹;腹部灰褐色;前翅褐色,基线和内线呈双线黑色、波浪形,环形斑的边缘黑色,中间褐色,肾纹白色,中间有深浅不等的褐色区域,外线黑色、锯齿形,亚端线黄白色,端线为一列黑点;后翅淡褐色,外缘有一个小黑斑。 (2)卵。半球形,顶部具一棕色乳突,表面具纵脊和横格,初产时黄白色,渐变成褐色,孵化前变成紫黑色。 (3)幼虫。共6龄,初孵时体色稍黑,体上有黑毛,体长约2mm;2龄体长约8-9mm,呈绿色;1-2龄幼虫仅有2对腹足;3龄体长12-13mm,体呈绿黑色,有明显的黑色气门线;老熟幼虫体长40mm左右,头部黑褐色,胴部腹面淡绿色,背面具绿黄与棕褐两大色斑,各节背面具倒八字黑色条纹。 (4)蛹。长20mm左右,赤褐色,臀刺较长,深褐色,末端着生两根长刺,刺从基部到端部逐渐变细,末端膨大呈球形。 油菜甘蓝夜蛾生活习性: (1)成虫。成虫白天潜伏在田边、田埂的杂草间,傍晚出来活动,对黑光灯及糖醋液有较强趋性。成虫羽化后,喜食油菜及杂草的花蜜补充营养。1-2后天即可交配,2-3天后产卵。成虫喜欢在高大茂密的作物上产卵。卵多产在叶背,单层成块。当蜜源植物多、补充营养充足时,产卵量高。每头雌虫可产卵4-5块,约500-1000粒。 (2)幼虫。初孵幼虫群集为害,在叶背取食卵壳及叶肉,因前2对腹足尚未长大,故行走如尽蠖。第2、3龄时渐渐分开,4龄以后,白天隐伏在心叶、叶背或寄主根部附近表土中,夜间出来取食。在3龄前食量较小,4龄后食量增大,5-6龄食量,危害烈,常暴食成灾。食物缺乏时,可成群迁移。幼虫老熟后老钻入土中3mm处做土茧化蛹。 油菜甘蓝夜蛾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低龄具有集中取食的习性,结合田间管理,摘除卵块及初孵幼虫食害的叶片,可消灭大量的卵块及初孵幼虫。田边杂草,秋季深翻,深埋越冬的蛹,被深埋的蛹第二年不能羽化出土,从而降低长口密度。 (2)物理防治。采用多佳频振式杀虫灯或黑光灯诱杀成虫。此外,还可在成虫发生期,可设置糖醋酒诱杀盆诱杀成虫。糖:醋:酒:水以3:4:1:2的比例混合,并加少量敌百虫,置于田间,诱杀成虫,可明显降低田间落卵量和幼虫密度。 (3)生物防治。在甘蓝夜蛾卵期可人工释放赤眼蜂,每hm290-120个放蜂点,每次释放30000-45000头。具体时间根据灯光诱杀甘蓝夜和糖醋液诱杀的蛾高峰期确定,在高峰期过后1-3天内开始第1次放蜂,每隔5-7天放1次,共放4次,可使总寄生率达80%以上。 (4)物理防治。初龄期食量小、抗药性差,并且集中取食,是暴露的,易于用药防治;3龄以后抗药性增强,常隐匿为害,不利于防治。因此耕种帮建议防治上应于成虫盛期后一周、幼虫3龄前喷药。药剂可选用20%除虫脲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或25%灭幼脲3号悬浮剂2000倍液,或5%卡死克乳油2000倍液,或5%抑太保乳油2500倍液,或10%除尽悬浮剂2000倍液,或Bt乳剂(每克含活孢子100亿)500倍液,或甘蓝夜蛾核多角体病毒制剂20000pid每微升,每hm2用量750-1500毫升,或40%菊杀乳油2000,或40%菊马乳油2000,或青虫菌6号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2000倍液,或4.5%高效顺反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40%氰戊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2.5%功夫菊酯3000倍液,或2.5%天王星4000倍液,或2.5%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或21%灭杀毙乳油4000-6000倍液,或20%灭扫利乳油3000倍液喷雾。
|